第1205期 ||《诗经》课堂:周颂·天作/薛红诵读/闻天语赏析

美丽小语:

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西周初年,宗庙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宗庙制度也正处于变革之中,周颂祭祀的乐歌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宗庙祭祀的乐歌在周颂中占有三分之二的内容,这足以说明周代统治者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敬仰,与商相比同样的强烈。作为祭祀的乐歌,它们充分反映了祖先的神灵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宗庙祭祀的乐歌的他重要的地位。在制作乐歌的过程中,对西周礼乐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祭祀祖先源于后人对祖先的崇拜,他们认为祖先无所不能,甚至于掌握着全族人的生命,如果能通过一种仪式及时的跟祖先沟通,是保护族人的重要的手段。这是周成王姬诵即位后祭祀祖先时,戒勉助祭诸侯的诗。

解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西周初年,宗庙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宗庙制度也正处于变革之中,周颂祭祀的乐歌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宗庙祭祀的乐歌在周颂中占有三分之二的内容,这足以说明周代统治者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敬仰,与商相比同样的强烈。作为祭祀的乐歌,它们充分反映了祖先的神灵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宗庙祭祀的乐歌的他重要的地位。在制作乐歌的过程中,对西周礼乐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周武王伐商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武王在所率讨伐纣王大军的各部为“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其中除了自己的部下之外,便是赶来助战的八百诸侯。灭纣之后,周室所采取的一个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便是分封诸侯:“武王既已胜殷,制邦国以封有功者为诸侯;既封为国君,乃班赋宗庙彝器以赐之。”

在武王讨伐中助战的诸侯受到分封,同时也享有周王室祭祀先王时助祭的政治待遇。武王灭商后二年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七年后还政于成王。当时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正式掌权之时,成王掌政,祭祀祖先,诸侯前来助祭,因赋此诗。后人猜想其作者可能是周成王姬诵或周公姬旦。

原文:

周颂·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注释:

⑴作:生,造就。

⑵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⑶大王:这里指的是周文王的祖父,即太王古公亶父。

⑷荒:开荒垦田。

⑸作:治理。

⑹康:安康。

⑺徂(cú ):往,指百姓来归附。

⑻夷:地势平坦而广阔。行(háng):道路。

(9)保:守住。

译文:

上天造就了高耸的岐山福地,

创业的大王开荒垦田。

荒山治理成了良田沃野,

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

百姓云集岐山来归附,

阔步行进开创胜利之路,

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天语赏析:

这是一首歌颂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以及周文王业绩的短乐章。是《诗经》中最短的篇章之一,语言简洁,无韵成诗。

从诗中看到,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处圣地,周人一脉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 [bīn] 地,乃与私属去豳 [bīn] ,度漆、沮。豳 [bīn] 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岐山为周人兴起的圣地,似是极度推崇古公之仁,从上引文可见,古公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自然更是难能可贵,因而也更具备后世儒家所定的圣人品格。

首句开篇说“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强调了上天赐予周氏祖先岐山这块圣地。而“大王荒之”中“大王”同“太王”。大王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是古代周族的领袖;狄人攻打古公亶父统领的周族,周族拿兽皮、丝织品、狗、马、珠玉来事奉他们,他们不接受,惟独想要周人的土地。太王亶父说:“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古公亶父不忍心让百姓的子弟送命,又不愿意因为用来养活百姓的土地害所养活的百姓,于是对人们说:你们都尽力住在这儿吧!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古公亶父珍视百姓的生命,所以当他离去的时候,百姓络绎不绝地跟随着他,于是他们最终在岐山下面建立了新的国家。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此诗中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天赐岐山之后,在这块土地上积蓄力量是需要一代代人用心经营的,纣王曾经囚文王于羑里,这一作法,只能延缓商朝的寿命,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脚步。岐山圣地经营到文王之时,为武王灭商积蓄了足够大的雄厚实力,当然也包括有了姜尚这样辅臣。灭商虽然完成于武王,但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

“彼作矣,文王康之。”在周文王的治理下,曾经的荒山治理成了良田沃野,而岐山这块上天赐予的圣地,也变得欣欣向荣。诗中的彼作矣”的“彼”,有可能指的是百姓,那么“彼作矣”指的就是百姓们都来依附,大家一起造起房屋;“康”,为安定,安康;也有继承,继往开来之意。到了周文王时期,则使此地变得国富民强。此所谓诗无达诂,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彼指百姓,徂指的是来来往往的人都来归附,到了岐山这个地方。岐山有如今的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归功于祖先开创的一条胜利光明平坦的大路啊!因此才可以保佑着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繁荣昌盛下去。

《天作》这首诗,既是祭圣地,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它写出了地点岐山。祭祀的对象是人。岐山是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

文学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过程。《诗经》作为周朝的产物,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周朝的礼乐祭祀的文明与发展。《天作》一诗,虽然只有短短七句,却如长江之水,飞流直下,既显庄严,又极具气势的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非凡手笔。作为今人的我们,依然心怀恭敬,仰而观之。

天语小诗:

为《周颂·天作》而作

文:闻天语

走在连绵不断的

黄土地上

我们仰首望天

祭祀那些

为我们遮挡风雨的

绿荫

祭祀我们的那些

故去的亲人

曾经的干涸

如今溪流潺潺

曾经的崎岖

如今花香满地

曾经的荒芜

变成了肥沃的

土地

这都是

我们的先辈们

握紧拳头

挥动利刀

用心血

用泪水

将那些失去的美好

一点点寻回

留给我们

太多的感动

太多的教训

太多的历史

好让我们

永远铭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