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项目投标那些事(一)国内外区别
作者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标多年(主要是自来水污水处理EP、EPC、BOT项目),投过国内、国外的几百万到几十亿人民币的项目,也正在逐渐实现从技术工程师到投标项目经理的角色的转变。分享一些投标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吸引一些朋友与WTSolutions更多的交流,互相进步。非常欢迎关注作者公众号,进一步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的诞生,很多面临国内市场逐渐萎缩问题的公司,又看到曙光,国内不通国外通,可以努力在国外大显身手了。WTSolutions是非常看好这个倡议的,它带给每个参与者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需要基础设施进行发展的国家能改进基础设施促进发展,投资方和施工方也能赚一笔。如果该倡议执行的好的话,真的能实现所有参与者的互惠互利,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繁荣。
有了一带一路的机会,国内的很多公司,从大的做EPC+F的总包工程公司 到小的做设备供货的设备公司都会参与进来,那么不可避免的,各个层级的公司都需要准备相应的投标文件和报价才能竞争到项目。
国际项目投标那些事这个系列的连载,就是主要分享一些投标过程中的那些故事,希望对需要参与国际竞标的国内公司有帮助。欢迎分享WTSolutions的连载文章给你的朋友、同事和战友。
如果你问国内、国外的投标差异大不大,白云黑土会告诉你“那是相当的大”。如果你问是不是用找个翻译公司翻译一下文件就行了,我会告诉你“No,No,No.等你赔了钱,还背了一屁股的合同违约责任时,你就懂了”。
每个参与过国际竞标的人,都是内心强大的人,不断的掉进各种坑,只能自己爬上来,又掉进下一个,再爬上来,到最后不断成长,无畏向前!
国内做投标真的容易很多,你懂国内的游戏规则,又有招投标法的约束,有的人再回整幺蛾子也不能跳脱出这些条条框框。
而国外的一些国家则是“没有那么统一的规则”,业主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制定一些规则,在某些业主的眼中,地震可以不算不可抗力,发生了地震的时候,你需要继续履行你的合约责任。你在国家A做的顺风顺水,但去了国家B可能就玩不转了,很大可能是因为不了解游戏规则。
合同模板不同,现在国外比较主流的合同模板采用的是FIDIC合同,黄皮书、银皮书、红皮书。它对于业主、对于咨询方、对于承包商都有约定权力和义务。其实这个合同啊,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出海的公司,并没有意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只是吃了亏的时候,才有苦难言。据说做EPC一个项目就赔掉一整家公司的并不在少数,这个一定要引起重视。
语言不同,此处的语言不同,不只是局限在日常交流的语言不同,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注意投标文件的约定语言和法律语言。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国家说好几种语言,大家用英文交流也没有问题,但可能投标和法律方面的语言并不是英文。发生争端的时候,你讲中文和英文是没人理你的。另外,即便大家都使用英文,考虑到沟通效率的问题,误解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些在投标过程中都是致命的,投标时间通常比较短,也就小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沟通不畅,而又没有及时意识到的话,后面改都来不及。
技术标准不同,很多国家曾经是殖民地,而殖民显然对他们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独立后,他们还保留着殖民时的工业体系,殖民时的技术、产品标准,如美标、欧标。在投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企业是否有成熟的人才掌握这些标准?如果无法自产这些技术标准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要考虑外包,是否有合作过的可以信任的分包商?
咨询方角色不同,国内没太有咨询方的概念,真正扮演了咨询方角色很多时候是设计院,而国内的设计院又是中国特色的一个东西,都是比较技术相关的,在法律、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并不擅长,所以就很难国际接轨。国外比较强的咨询公司,可以从投资、技术、招投标、谈判、监理全方位帮助业主服务,国内公司如何应对国外的咨询方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风土人情不同,很多时候,做项目会有很多合作伙伴,由于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会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很多摩擦,导致延期等,比如你正跟合作伙伴开会,正到关键时刻,突然有几个合作伙伴的人说他要去祷告了。
风险管控不同(其实这条很宽,能把上述几条都含住),风险的概念很大,比如某某风险(被和谐)、汇率风险、技术风险、工期风险等等等等。对于刚刚出海的公司来说,对项目所在地的情况不是完全了解,这些未知的东西都可能变成风险。举个例子吧,有一种是汇率风险,本来报价100美金的项目,美元汇率从7变成6.8,那么你的回款会从700元人民币变成680元人民币,你是把潜在汇率风险加在报价里面,还是公司层面全球项目很多,可以整体平衡汇率风险。当然,风险应对策略有很多,转移风险,缓解风险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风险,或者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以上粗略的列出了几点不同,也用两三句话去简单讲了一下区别,后续的连载中,会就不同的区别点展开讨论,也会给大家一些讲案例。欢迎关注后续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