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一文通
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具体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及分配等一系列行为。其中资金的筹集是企业资金运用的起点,既有企业自有资金的运用(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和企业内部留存盈余等方式从投资者中获取),也有企业的债务资金的运作(即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应付款项等方式从债权人中获取)。在资金的投放上,主要形成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长期投资属于资本性投资范围,短期投资的影响所及不超过一年,偏重于流动性管理。在资金耗费上,主要是形成成本和费用两部分内容,在最终资金收入上,则是从业务开展中取得的销售收入,它在实现耗费资金回收的同时,可获取收益致使资金总量增加。在资金的分配上,既包括国家以所得税的方式增加利润分配,也包括投资者以股利或利润分配的方式参与,剩余的部分则变为企业积累,形成分配利润或盈余公积等。
一、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系统的管理方法,以对接市场机制和企业内部管理组织运行机制为手段,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人、财、物等战略资源协助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相配合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预测分析资金需求和利润。全面预算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其中经营预算主要包括业务预算、成本预算和费用预算。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反映企业现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预算)、预计利润表(在业务预算的基础上,按照业务预算,成本预算和费用预算编制反映公司预期经营结果的预算)、预计现金流量表(根据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编制的预算现金流变动情况的报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期末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占资产账户的预期余额,本表一般是根据营业预算、资本预算和现金预算的数据调整编制出来)。资本预算(主要包括一般资本支出和专项资本支出)主要是对长期使用的资产的采购支出计划和其所需资金的供应来源进行的预算。
预算作为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总体业务管理的预测。一是要结合企业战略来设计,以良好的组织架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以及完善的工作流程为基础。二是要结合成本控制来设计,借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制定的速度。三是协调与绩效考评的关系,将预算的执行情况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并逐步向企业绩效考评指标表现的最优化这一终极目标靠拢。四是设计有弹性的预算,并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调整,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好的对市场的变动做出迅速反应。五是降低预算的复杂度和周期,进而降低预算制订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并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所造成的影响。六是设计分配资源的程序,从而有效的支持企业的主要战略落地。
(一)全面预算的管理框架
预算的成功实施,需将长期战略目标分解为短期的目标,保证公司的经营方向与目标能够有效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保证资源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协调及资源的最有效使用,提供反馈机制,报告目标并确保情况能够及时更正。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在组织上要突出业务营运单位的重要性,明确经营过程汇总的责任,在流程上要设定指导与目标,进行预算准备,合并预算,准备预测,在控制上要实现预算指导,预算审查。在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建设上,要明确合理的数据细致程度,并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会计科目表,在此基础上,应形成如下图管理框架:
如上图所示,全面预算的管理框架一是根据商业环境和内部的能力制定公司战略;二是将战略细化到目标和考核指标;三是为实现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确认业务流程、相应的成本费用、主要的负责部门等必须确定的信息;四是根据确认的执行措施编制预算;五是预算的准确执行;六是将确认的主要行动及相应的业绩考核指标作为目标数据,并与前述制定的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进行对比修正;七是对预算执行情况按月进行检查,并将目标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差异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从而加以改进,同时更新对未来预测。
为保证预算的有效管理,需通过相应的组织架构确保上述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通过对市场上调研,可以发现,其组织架构基本包括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常设执行机构和具体执行机构几个层级,其具体对应的机构和职责构成如下表所示:
(二)预算编制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据市场不完全统计,企业并未有统一的预算编制方式,目前的预算编制主要根据预算编制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具体而言,主要有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以及上下结合制定三种模式。其中,由上而下的预算制定,是高管层统筹考虑核心团队的现实情况,制定整个机构的长期战略目标,根据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编制预算并分配资源,这一路径主要适用于长期战略规划制定的预算。虽然耗时较短,但预算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后续基层管理人员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由下而上的预算制定路径,是以业务单元为基础,由经营部门根据企业整体目标,编制各自预算,最终汇总成总预算,这一路径主要适用于业务单元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前瞻性的公司,但耗时太多,部分业务目标可能会被忽略;三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混合预算,这主要是由高管层提供方向,中层管理干部提供行动方案,基层员工将方案具体化到负责人员。这一路径统筹前两者优势,但耗时较多,存在一定的博弈行为,但瑕不掩瑜,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主要预算制定路径,在具体预算编制方法上,主要有如下表所示的几种模式:
统观上述预算方法,滚动预算能够促进形成持续计划的观念,并由此带动管理层关注连续年度的财务状况,而且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把握近期的规划目标与远期的战略布局,不断提高预算的透明度。此外,滚动预算不受年度限制,能够根据前期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并修订近期预算,有助于保证项目支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而有效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所以,滚动预算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市场调研,可以发现,确保滚动预算的成功,必须获得高级管理层的全力推动,并有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推动和落地,业务部门的全力配合,具体而言,其流程基本如下图所示:
(三)企业预算编制的发展趋势
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编制年度预算,并推动预算的有效执行和落地,在此过程中,还需结合市场的变化,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确保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操作上,需明确如下几点:
一是要明确战略规划与业务计划,战略规划是预算管理的目标,预算管理是战略规划的具体落地,而预算的编制过程便是对战略规划理解和执行的过程,只有通过预算的反复推敲,才能实现各项战略目标的平衡,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为公司战略管理、绩效管理体系的搭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是搭建流程化年度预算编制管理体制。预算本质上是以货币和数据的形式对一定时期内的资金运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考核的管理活动,以价值量指标反映企业各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的结果。所以其运作是一个流程化的过程,从董事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年度经营计划的分解,到各业务部门对年度运作计划的执行,再到资金管理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年度业务计划编制公司年度资金计划确定公司资金预算,财务管理部门再对所有信息进行汇总,提交给公司高级管理层进行讨论,确定收入、费用、利润及资金预算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具体流程及运作频度如下表所示):
三是预算应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不断的订正和完善。一如前言,企业机制的灵活性和运作的市场化决定了其需结合展业情况,对经营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并通过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项联系,才能更好的推进预算的执行。但预算终究属于公司整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不能频繁变动,所以在预算的执行和监控中,需在刚性和弹性之间获得一个平衡点。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首先保证刚性,总体目标刚性是预算权威性的基本保证,除非市场环境发生异常重大变动否则不得进行调整,对于季度预算,除非正常的预算调整流程,同科目预算不允许季度间进行预算调整;另一方面,又要有适度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于季度内科目预算可以允许月度间的调整,部分相关费用科目(如低值易耗品预算和办公用品采购预算)可以允许科目间调整。对于预算的调整,主要有如下定期修改调整和例外修改调整两种方式,其中,定期修改调整,通常是在半年期间的修改调整,当公司经营进行到半年时,就需要全面考核和分析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当发现实际经营情况与预算的指标由于客观原因和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差异较大时,或原定预算指标本身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完成时,就需要提出修改意见。至于例外修改,则通常发生在预算年度的下半年,当完成年度预算的半年检查和考核以后,由于意外的不可抗因素导致的预算不能完成而需要进行的调整。
四是突出预算分析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预算分析即是对预算情况的总结分析,更是对经营情况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和数据与预算指标的比较,寻找其中的差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尤其是针对需要定量分析的重大差异项目,更要根据预算差异的类型进行分解,并将责任追溯到相应部门,结合部门的反映对差异的可控性及在后续工作区间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并提出不利差异措施的改进方案(具体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二、财务管理
(一)筹资管理
筹资首先要结合业务规模和对外投资力度,根据预算,统筹资金的需求量,从目前,企业可以筹集资金的方式与渠道的配合如下表所示:
权益资本筹集上,企业筹资路径主要包括吸收投入资本和发行股票,其中吸收投入的资本金,作为主权资金是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的最基本保证。通过吸收投入资本筹资,能够增强企业信誉,且没有用途限制,可以借助资本金灵活开展多项业务,但资本成本较高。通过发行普通股的方式筹集资金,虽然同样能够提高公司信誉,且没有固定到期日,无需偿还,筹资风险较小,但资本成本和发行费用同样较高,且容易分散企业控制权。
在债务资本筹集上,企业现在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两种方式,其中,采用银行借款的方式,优势在于筹资速度快,成本低且明确,按复利计息的实际利率计算(K为资金成本,P为本金,i为利率,n为时间):
一年内分次计算的复利计算(K为资金成本,P为本金,i为利率,m为一年中计息次数,n为时间):
在筹资阶段,便可以对资金成本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但相较于其他筹资方式,银行借款财务风险较大,且限制条件较多,对于企业而言,银行借款只能用于主营业务开展,不能进行股权投资或开展其他业务。
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筹资,资金成本较低,并且具有财务杠杆的效用,并不会分散股东的控制权,但发行债券的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件很多且筹资额度有限。尤其是债券发行价格的确定,专业性较高且更为复杂,目前影响债券发行价格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债券面值、债券利率,市场利率和债券期限,企业债券基于付息方式的不同,其发行价格也有差异。对于分析付息,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券发行价格:
对于到期一次还本,单利付息的债券发行价格为:
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计息的债券发行价格:
债券发行价格要高于债券发行费用与资金成本之和,才能获取收益。综上,对于所有渠道取得的融资成本,其风险越高,资金成本就会越高,所有权权益类资金成本一定高于债务类资金成本。
(二)资金投放管理
在财务管理领域,资金投放管理尤其要关注流动性管理。流动资金在企业中,主要构成项目为货币资金、应收和预付款项、存货、短期投资等。流动资金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占用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循环与业务周期具有一致性。流动性资金的管理既要保证业务开展的有效需求,同时也要提高资金收益,为保证二者之间的均衡,需结合持有成本和转换成本的计量,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求得平衡(具体如下图所示):
资金的成本,即为交易次数(T/N)乘以每次的交易费用(b);持有成本则是机会成本,即丧失的银行存款利息,或短期投资收益率,为有价证券利率(i)乘以现金余额(N/2)。如果用FC表示转换成本(以次为计算:元/次),以HC代表货币资金持有成本,DM表示预计期间(月/季度/年)的货币资金需求量,QM表示货币资金持有量,因为:
则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
在保有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的前提下,其他资金可考虑进行对外投资,基于对外投资形成的权益的不同分类,企业对外投资可以分为股权投资(即投资形成被投资单位的资本金,企业成为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者或股东)和债权投资(即企业的投资形成被投资者的债权,企业成为被投资者的债权人)。基于计划财务管理的需要,对外投资需统筹考虑对外投资的盈利和增值水平,公司对外投资所面临的利率、通胀、决策等风险,对外投资成本、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筹资能力和对外投资的流动性及市场外部环境等。其中成本因素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需同时兼顾前期费用(包括调查费用、评估费用和准备费等)、实际投资额的资金成本(包括筹资费用、利息和股利等)及投资回收费用等。
1、债券投资
债券作为市场主体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照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利息的债权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从投资风险分析,上述债券风险渐次提高,但对应收益也渐次提高。出于可承受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需对债券进行估值,如果债券的价值大于或等于市场价格,则表明投资于该债券具有可行性,能够达到投资者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根据债券的不同品种,估价模型也有较大差异。
针对付息债券,因其具有面值、票面利率和到期期限,每年均会按照票面利率支付利息,到期偿还面值,对于此类债券的估值模型为:
上述公式中,P代表债券价值,i代表债券票面利率,F代表债券面值,I代表每年利率,K代表贴现率。一般采用当时的市场利率或投资人要求的必要报酬率,n则代表了付息总期数。
针对零息债券,因为其是在期满之前不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此类债券具有面值、到期期限和债券利率,当债券到期时由债务人一次性支付本息给持券人,其未来预期现金流是到期日的本息之和,其估值模型为:
针对贴现债券,贴现债券具有面值和到期期限,发行时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由债务人以面值偿还持券人,这种债券的未来预期现金流就是债券面值,其估价模型为:
针对永久债券,因为其未来预期现金流是无限期的固定利息,可看作永续年金,进而得出其计算公式的估值模型为:
在确定债券的价值之后,只有出售获取投资收益,才能真正的实现利益,目前证券的投资收益主要包括利息收入、资本损益和债券利息的在投资收益三大板块,通常用以衡量债券投资收益的指标是债券投资收益率,其中单利计息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较为简单,是一定时期内债券投资收益与投资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虽然债券的计息方法一般为单利计息,但在投资决策时也可以采用复利计息方法,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债券投资收益率可作为以特定价格购买债券并持有至到期日或转让日所产生的预期报酬率,它是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债券购入价格的贴现率,因此,可以根据债券估值模型来测算投资收益率。
2、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作为权益性投资,其风险比债券投资的风险更大,在收益方面股票投资的收益要高于债券投资,但股票价格因为受到政治、经济、投资者心理因素和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性较大,所以在投资之前对股票进行估价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低于、高于或等于市价的判断,进而决定是买入、卖出或继续持有。根据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股票估价方法,主要有股利现值法和没有盈余估值法两种方式。按照股利现值法估算,股票的价值应该等于持有期限所得股利的现值加上最终转让该股票时转让价格的现值。其估价模型为:
上述公式中,V表示股票价值,Vn代表未来出售时预计的股票价格,K代表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Dt代表第t期的预期股利,n则代表预计持有股票的期数。
虽然股利会对股票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未来股利实际不可能被完全正确的预测,所以在评估股票的价格时,市场上更多倾向于采用每股盈余估价法,具体而言,就是用市盈率乘以每股盈余所得的乘积作为普通股的预估价值。即:
股票价格=该股票市盈率x该股票的每股盈余
与债券投资类似,股票投资的收益由股利收益、股利再投资收益和转让价差收益三部分组成,对于股票的投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作支撑,并需在公司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合理的设置投资比例,在保证公司主业正常开展的同时,确保公司盈利的最大化。
(三)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管理的经济实质是企业的成本费用,即各项业务开展中构成生产资料消耗和劳动力消耗两部分价值的等价物,是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作为反映和监督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耗费的工具,也是推动企业提高经营水平的重要杠杆。对于企业而言,强化成本费用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经营耗费,打造高产、优质、低成本的最佳组合。在具体管理上,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拟定成本费用计划、进行成本费用控制、分析与考核等几个方面。
在成本预测环节,主要是结合公司治理需要及业务开展情况,提出初选目标成本,并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进行成本控制,提出降低成本方案,由财务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分析各种成本方案的经济效果,选择成本最优方案并确定正式目标成本。其中,目标成本的分解是这一环节的关键所在,只有将目标成本这个综合指标尽可能的分解到具有可执行性的单一指标上,才能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个人,明确单位和个人的目标成本。
在成本费用计划环节上,对于企业而言,主要包括展业成本费用计划、管理费用计划和财务费用计划等。在成本费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其作用主要在于明确成本降低任务,及时解释发现问题,针对成本费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公司其他财务计划奠定基础,为检查、分析、考核、评比提供标准,加强公司经营中日常成本费用控制,推动成本责任制的贯彻执行,进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的成本费用计划中,需要结合公司业务品种,明确各项经济技术定额,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业务开展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等经营计划,按照分级归口管理原则组织成本费用计划的编制,经财务部门汇总编制成公司整体的成本费用计划,并逐步贯彻落实。
在成本费用控制环节上,作为整个管理的核心,统筹着其他相关信息,并成为全面系统的整合管理路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两个环节,其中前馈控制侧重于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反馈控制主要集中在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与成本审计等方面。目前所普遍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如下图所示:
成本费用分析与考核,作为成本费用管理的重要手段,分析与考核的目的在于合理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增长,建立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制约机制,促进企业各部门合理的控制运营成本和各种耗费。按照超罚节奖的原则,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预算目标的达成情况,成本费用实际支出的节约程度等方面。在具体考核方法的设定上,首先由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各项费用预算标准来设定目标成本节约额和目标成本节约率。其次对成本费用内部报表进行编制,结合先期确定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增产节约措施分析。最后由财务管理部门在考核周期末编制各部门的“成本费用实际支出报表”,与各部门各项“成本费用预算标准表”进行对比,形成“成本费用实际与预算对比表”并据此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和惩罚。其中,奖励的方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物质奖励包括奖金、加薪等,精神奖励包括晋级、升职、授予荣誉称号等,惩罚方式主要有批评、扣罚奖金、降级和免职等。
(四)利润的分配
利润作为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体现,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企业在缴纳完所得税后的税后净利,一般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分配:首先是用以弥补被查没的财务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滞纳金和罚款。其次是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如果不能再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完,就要用税后利润继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未弥补前,企业不能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通常也不能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最后是按照扣除前两项后的余额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以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后还可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提取税后利润5%-10%的公益金,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支出,然后便可在支付优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利润的分配涉及到公司发展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从资本市场的普遍性规律看,顺周期行业和企业的股权投资以3-5年为回报见效期,投资期内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企业在经营初期,短期内都很难取得较高的财务收益回报股东,因而在利润分配环节,需要不断的结合市场发展的情况,提升策略谋划和业务布局能力,强化统筹推动水平,妥善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合理解决当前利益与可持续增长的矛盾,才能使企业未来发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