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见

邪见的巴利语是 micchā-diṭṭhi 或者简称见diṭṭhi,意思是见解、观点、思想、学说或者信仰。
一般上来说,如果在diṭṭhi前面再加上sammā(正确的),是指正见。邪见的邪(micchā)不能理解成邪恶的意思,而是错误的意思。
邪见的特点是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推断或执着为“永恒”、为“乐”、为“我”或者为“净”;表现为错误的见解或者错误的信仰;近因是不愿意去见圣者,不愿意亲近圣者。
如果是指邪恶的见解,在巴利语里往往叫做恶见pāpa-diṭṭhi,恶见是一种很错误,错误到很大程度的邪见,才叫恶见,但一般错误的见解都通称邪见。
邪见有很多种,佛陀用林、用网来比喻它们。在《长部》第一部经《梵网经》里,佛陀就列出了一共有六十二种邪见,包括常见、断见等种种的见地,所以佛陀也把这一部经叫作梵网,见网、意网或者法网。
一、有身见sakkāya-diṭṭhi,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
kāya是“身”,加sa就是“有”,加diṭṭhi是“见”。古代也音译为萨伽耶见,或者称为身见,或者简称邪见。有身见可以分为三种:
A. “执取五蕴为我”的邪见。
即使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认定这个身心是我。例如,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睛、我的心;这个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儿女、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等等,已经认定的,这些称为我见。如果已经变成一种执着,又称为我执,这是一般普通的人都拥有的邪见,即使连动物也会认为这是我的身体等等。
(1)“身体是我。”一旦我没有了,所有的心识也没有。因为佛陀要破除这种邪见,所以佛陀就教导,应该如实地以正慧观照“色是无我”的。
(2)“受是我。”例如,有些沙门、婆罗门拥有很高的定力,在禅定当中,体验到很清净、微妙、殊胜的快乐,他们认为这个才是究竟的我、殊胜的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他也教导,应该观“受为无我”。
(3)“我能够记忆,我能够想起这个、想起那个。”因为有心想,所以他们认为有心想的是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想无我”。
(4)“能够造作的是我,我能够造这个、造那个,我能够造业,造善业、造不善业,而我又能够体验到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的结果。”所以执着于能够造作、行作的“我”这种邪见。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因此教导了观“诸行无我”。
(5)“有个永恒的灵魂,有个心识为主体。”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也教导“识无我”。
B. “认为心识为我”的,这里的心识是特指认为有所谓的灵魂。
这种邪见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认为心识是轮回的主体,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一般的宗教里,只要认为有灵魂,还是属于这一类的邪见。这种邪见认为人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与心,在经典里面也叫做命和身这两种。
他们认为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就好像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破了就再换新衣服,或者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房子,如果房子住坏了、旧了,再搬新房子。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不变的,但是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就好像换衣服、住房子一样。
这一类的邪见,他们认为心识是永恒的。因为它可以记忆。在《梵网经》里特别讲到了,由于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拥有神通。通过神通观照很久远的过去世,发现到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轮回,而身体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世界成了又坏,成了又坏。于是他认为:“这一连串一直都存在的称为'我’,称为'心’,称为'灵魂’。而作为物质的身体却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所以他们认为:“'心’是轮回的主体。”
C. 另外一种邪见认为离蕴有“我”。
这离蕴“我”指本体、本体我,又可称为至上我、究竟我,就像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认为有所谓的宇宙本体一样,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由梵天所造,梵天是世界的根本、根源。梵天是无形无相、无所不在的,因为有了梵,才有了这个世间,世间的一切都是由梵显现。从究竟的角度上来说,梵是终极我、本体我、是至上我,而轮回的灵魂是小我,因此执取有所谓宇宙本体或者有真我、有大我,这也是一种邪见。
在这种种印度教的流派当中,发挥本体我(梵我)和个体我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吠檀多派Vedanta(吠檀多)。Veda是吠陀,anta是终极。意思就是他们认为:他们把《吠陀》的经典发挥到最高的阶段,已经是终极了。吠檀多派的不二学说认定了有一个我在,无论是个体的我,称为灵魂也好,称为命我也好,或者他们说的离蕴的一个本体的我,他们认为这个是属于究竟的,而个体的灵魂、个我或者称为命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究竟我,但他们在究竟意义上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执着于“本体我”,还是属于“我见”、属于邪见。
在这三种有“我”的见、“有身见”里面:第一种:执取“五蕴我”的,是一般普通的人。普通的凡夫都会执取的“我”,这是一般所称的邪见;第二种执取灵魂和心识的“我”,是一般的宗教认定有个灵魂、有个心识,这样的一种邪见;第三种执取“本体的我”,或者世界本体、“究竟我”这种是属于高等的高级的宗教所执取的邪见。
二、常见,可以分为几种:
(1)宿命论,认为我们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认为人的吉凶祸福都是上天注定的,比如认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种称为命定论。
(2)神创说,这种邪见认为有所谓的神、主、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个世界和人是上帝所安排的,因此我们应该要称颂神,应该要相信神、要敬奉神。
(3)灵魂说,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生死的主体,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有身见”里面的第二种,认为“识是我”的见。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个身体、色身会不断地生而又死,但是作为心、作为灵魂,它是恒常不变的。
三、断灭见:
(1)无因见。认为苦乐是没有因的。虽然有人享福有人受苦,有人的福报很好,有人的福报不好,但这些都是没有原因的,这些都是偶然的。这些人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它们都是偶然的。你偶然得到生命,偶然享福,这世界存在也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偶然存在的,它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纯粹只是物质上的一些机械的因果关系。或者有些人不承认有过去世,他只认为有今生,没有过去世的因,人突然就有了生命,这也是一种邪见。
(2)无作用见。认为所造作的善或恶是没有结果的,现在即使布施、持戒、禅修、行善,不会有什么好的果报;即使杀人、放火、偷盗、奸淫,没有什么不好的恶报;无论人造好或不好,都不会带来果报,没有果报。这些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称为无作用论,就是行为没有结果的这种邪见。
(3)虚无论。认为人死了归灭,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只是变成一堆尘土,哪里还有未来世呢?哪里还会投胎呢?他们拨无因果,否定因果法则,否定三世轮回。这种断灭见,现在在很多国家都很流行,无论是西方也好,其它很多国家都很流行。由于他们否定了业果法则,所以他们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四、因果方面的错见,这一类的因果错见和断灭见有某种的类似,而又有一种是和常见有某一种的类似。
(1)无因无果的这一类邪见,又称为虚无见。就是认为人所造的任何善恶都不会带来果报,没有所谓的善恶行为,也没有果报,这称为无因无果见。
(2)有因无果见,这一类人也承认人会造善、造恶,但是他不相信善恶会带来果报,也就是相当于无作用见。
(3)无因有果见,无因有果见就是这类人也承认人有吉、凶、富、贵、寿、夭、健康、多病、智慧、愚痴、美丽、丑陋等,但是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原因的,这类邪见相当于无因见。
(4)邪因邪果,其实就是错因错果的意思。这类邪见主要是把本来不是因果关系的,硬要把它解释成因果关系,也就是乱套因果。
五、有关修行方面的邪见,即戒禁取见。
也就是执取遵守某一类的行为、某一类的仪式能够导致升天、能够导向清静、能够导向解脱的这一种方法。认为修某一类的方法能够导向解脱,这一类的邪见,称为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又可以分为若干种:
(1)苦行,苦行的特点就是自我摧残、自己折磨自己。
(2)执取仪式,例如:祭祀、祈祷,经咒等等。就好像婆罗门教,婆罗门教非常注重祭祀。因为在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里面就讲到了:第一婆罗门至上,第二吠陀天启,第三祭祀万能。他们认为任何的东西都可以透过祭祀来达成,来完成。所以作为一个婆罗门,他们应该要读诵吠陀。吠陀经典很多就是讲到如何执行祭祀的,他们认为透过这些祭祀可以达到升天,可以达到解脱。
(3)修定解脱论。也就是有一类的外道认为禅定即是最终的解脱,即是最上的涅槃。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婆罗门和一部分的苦行僧,他们拥有很强的定力,他们在入定的时候体验到非常微妙殊胜的快乐,然后他们认为那个就是定境,那个就是最上的解脱。
如果要完全地断除邪见,惟有一个人证得了初果。因为一个初果圣者在修名色识别智的时候,他已经透彻地看到了究竟名法和色法,不会认为五蕴有个实在的我,他已经能够见到过去世跟今世的因果关系,见到今世与未来世的关系,不会怀疑因果。
而且他确实透过修习戒定慧的道路而证得了圣道、圣果,他不会相信苦行、祭祀等等能够导向解脱。由于他通过实践而证明了、断除了疑,断除了邪见,那么我们可以说初果圣者断除了三种最粗的(最粗糙的)烦恼,即:第一有身见,第二戒禁取见,第三是疑。因此要断除所有这些邪见,惟有在初果的时候才能够连根的拔除。
【补充资料】
〔邪见〕(ditthi):造恶、不善时,不认为将会带来恶果;认为业力(kamma)、果报(vipaka 造因 的结果)并不存在,该恶、不善心就是邪见相应。反之,造恶时,认为将会带来恶果; 认为业力、果报存在,该不善心就是「邪见不相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