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到底有多可怕,这篇文章说透了!

作者:李青

单位:天津市泰达医院肾病内科主任

来源:肾病科普

这里说的痛风,指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尿酸沉积在关节引起关节 无菌性炎症,中青年男性多见。

一、痛风到底有多痛?

痛风发作的典型过程是:上床睡觉时还好好的,后半夜因脚痛痛醒,而且越来越重,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严重者还可出现头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有时还被误认为感染。

绝大多数痛风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的关节。严重者逐渐向上蔓延,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也经常发生。

那痛风到底有多痛呢?

痛风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下第一痛”。英国著名漫画家詹姆斯·吉尔瑞于1799年发表的《痛风》的漫画,将痛风描绘成一个正在啃噬人脚的黑色魔鬼,形象而深切地表现出痛风病人的痛苦。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医生托马斯·西德纳姆将痛风描述为:“ 凌晨两点光景,他在大脚趾的尖锐疼痛中惊醒,起初尚和缓的痛感愈演愈烈,一会儿是韧带的剧烈拉扯撕裂,一会儿是噬咬般的疼痛,一会儿又是压迫感和收缩痉挛。与此同时, 患处的感觉如此尖锐切肤,就连被子的重量都变得难以承受,若有人在房间走动发出声响,也会感觉忍无可忍。”

相信有过痛风经历的人都会有这种撕心裂肺的感受。

二、痛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痛风的根本原因是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越高,痛风发作越频繁,而且发病年龄也越早。

研究证实: 血尿酸≥600μmol/L时痛风的发生率为30.5%血尿酸<420μmol/L时痛风的发生率仅为0.6%;而血尿酸<420μmol/L时痛风发作的平均年龄为55岁,血尿酸≥520μmol/L时痛风发作的平均年龄为39岁。

但高尿酸血症未必都发生痛风。在某些条件下,比如酗酒、关节损伤、局部温度降低、局部pH降低、疲劳等,促使尿酸在关节内形成尿酸结晶,从而诱发痛风发作。

由于 足部血液供应较差,皮温较低,组织液pH低,而趾骨关节承受压力大,容易损伤,尿酸容易在足部关节形成结晶,所以痛风性关节炎多发生在足部关节。

血尿酸忽高忽低也容易诱发痛风发作。血尿酸突然升高,尿酸在关节的滑液中形成针状尿酸盐结晶;而血尿酸突然降低,则可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释放出针状尿酸盐结晶。

常见导致痛风发作的诱因有:

1. 饮酒

乙醇导致血尿酸突然升高而诱发痛风发作,无论是白酒还是啤酒还是黄酒还是洋酒都一样。主要机制有三:

乙醇代谢使血乳酸浓度升高,而乳酸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而致血尿酸浓度升高;

乙醇促进嘌呤代谢加速而使血尿酸浓度快速升高;

酒类可提供嘌呤原料,而且饮酒的同时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

2. 暴食

一次性摄入大量的高嘌呤食物,比如肝、肾等动物内脏,海鲜、牛羊肉等肉食,可使血尿酸快速升高。

此外,食物的加工方式也影响嘌呤的摄入量,肉汤中嘌呤含量远远大于肉食本身的嘌呤含量,所以,羊杂汤、涮锅汤等汤类是高危食品,痛风患者尽量少食汤类食品。

3. 着凉

关节着凉,比如冬天未保暖夏天吹空调等,关节 局部温度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容易在关节析出形成尿酸盐结晶而诱发痛风。醉酒后着凉是痛风发作的最常见诱因。

4. 关节损伤

剧烈运动、走路过多等导致下肢关节慢性损伤,关节液中白细胞增多,尿酸刺激白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而导致无菌性炎症发作,诱发痛风。

5. 药物和疾病

1)一些药物干扰了尿酸从肾脏的排泄而导致血尿酸突然升高,这些药物有 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大部分化疗药等;

2) 一些药物使组织细胞大量破坏,嘌呤大量释放导致内源性血尿酸突然升高而诱发痛风,这些药物包括大部分化疗药。

3)凡导致人体细胞大量破坏的疾病,比如白血病、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肌溶解、代谢性酸中毒、肿瘤放疗等,都会引起血尿酸突然升高。

6. 降尿酸药

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降尿酸药物使血尿酸浓度快速降低,痛风石表面溶解,释放出针状尿酸盐结晶也诱发痛风发作。

痛风发作时,原来规律使用降尿酸药者,继续使用;原来没有规律使用降尿酸药者,等痛风发作消失一周以上再启动药物降尿酸治疗。

7. 感染

严重感染导致白细胞升高,组织细胞大量破坏,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尿酸产生过多和尿酸排泄障碍,血尿酸快速升高。

8. 疲劳及作息紊乱

疲劳和作息紊乱导致机体能量大量消耗,代谢废物堆积,干扰了尿酸的排泄而诱发痛风发作。

9.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脱水、大量失血、肾损害药物或者药物过敏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尿酸无法排泄,血尿酸升高而诱发痛风。

三、急性痛风发作如何处理?

痛风发作的处理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迅速止痛,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办法。常用三类药物: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解热止痛药)和激素,其中,前两者是一线药物,应该首选。

1. 秋水仙碱

是治疗痛风的特效药,越早用药,疗效越好,超过36小时疗效明显降低。具体用法:开始口服2片(0.5mg/片),1个小时后用1片,12小时后再用1片;以后每次1片,每天2~3次。

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停药。长期使用可导致转氨酶升高,白细胞降低,肾功能损害等。

2. 非甾体抗炎药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解热镇痛药,这一类药家族庞大,成员众多。常用的有扶他林、布洛芬等,以及新型的止痛药(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后者的副作用小,建议选择。

非甾体类消炎药主张早期和足量使用,即 在发作的前2天给最大量,等症状缓解后迅速减至常规剂量,疗程4~10天。

这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比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此外,长期使用还导致肾损害。应严格按药物说明书用药,而且禁止两种这类药物同时使用。

3. 糖皮质激素

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使用中效激素比如泼尼松(强的松)或者甲泼尼龙,泼尼松的用法:0.5 mg/kg/日,相当于泼尼松或者甲泼尼龙每天6~7片,清晨一次顿服,用药2~5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10天。

激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很多,比如向心性肥胖、感染、糖尿病、胃溃疡等,短期使用问题不大,主要预防胃肠道反应比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等。

对严重痛风、剧烈疼痛者,可联合用药:比如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或者秋水仙碱+非甾类消炎药。 不提倡非甾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激素的联合,因为二者对胃肠粘膜的损害都很明显,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

对无法避免的胃肠道反应,可同时使用抑酸药比如拉唑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剂等。

四、痛风发作的预防措施

1. 低嘌呤饮食

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海产品和肉类等高嘌呤食物,鼓励多吃新鲜蔬菜,适量食用豆类及豆制品。

请注意:富含嘌呤的蔬菜(比如莴笋、菠菜、蘑菇、菜花等)、豆类及豆制品等与高尿酸和痛风发作的关系不大,没有必要严格控制

2. 多吃水果

水果富含钾离子和维生素C,可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可食用含果糖较少的水果,比如樱桃、草莓、菠萝、西瓜、桃子等。

3. 大量饮水

可减少痛风发作次数,减轻痛风症状。如果心肾功能正常,建议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2000~3000 ml。

可饮用牛奶及奶制品。

请注意:年轻人喜欢饮用的可乐、橙汁、苹果汁等含果糖饮料或含糖软饮料与酒精有同等的危害,应严格限制饮用。

咖啡可能降低发生痛风的风险。

4. 禁酒

酒精干扰尿酸代谢,可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作的风险,而且饮酒的量越大,痛风发生的风险越高。应当限制黄酒、啤酒和白酒,对红酒的限制有争议。

5. 减肥

肥胖增加发生痛风的风险,减轻体重可降低血尿酸水平。

6. 避免着凉

醉酒后着凉是痛风发作的最常见诱因。

7. 避免关节损伤

剧烈运动、走路过多等导致下肢关节慢性损伤,关节液中白细胞增多,尿酸刺激白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而导致无菌性炎症发作,诱发痛风。

8. 尽量避免升尿酸药物

一些药物干扰了尿酸从肾脏的排泄而导致血尿酸突然升高,这些药物有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大部分化疗药等。

9. 药物控制尿酸

研究发现,即使严格的饮食控制也只能降低70~90μmol的血尿酸。所以,使用降尿酸药物,将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可大大减少痛风的发作。

五、常见降尿酸药物

减少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等。不过,降尿酸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 别嘌醇

成人初始剂量50~100mg/天,最大剂量600mg/天。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量,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时剂量为50~100mg/d,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时应禁用。

别嘌醇可引起皮肤过敏及肝肾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是一种致死性的超敏反应,常发生在HLA-B*5801基因阳性者,同时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肾功能不全者也易发生。HLA-B*5801基因在汉族人、韩国、泰国人中阳性率显著高于白种人,推荐在服用别嘌醇治疗前进行该基因筛查,阳性者禁用。

2. 非布司他

初始剂量20~40mg/天,最大剂量80mg/天。对肾脏安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无需减量,重度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时慎用。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恶心、皮疹等。

3. 苯溴马隆

成人起始剂量25~50mg/天,最大剂量100mg/天, 早餐后服用。对肾脏安全,肾小球滤过率20~60ml/min时,推荐50mg/天,肾小球滤过率<20 ml/min时,或者 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腹泻、皮疹和肝功能损害等。

征 稿

稿件要求:1000字以上,必须是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