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溺亡
因为沉溺于手机不顾孩子的事情这一段频繁见于新闻,有的甚至引发了很多恶性事件,掉到地铁缝里的,溺亡的……作为一个专心写字的公众号,无意于道德批判,也无意于呼唤扔掉手机,救救妈妈(孩子)——因为没用!真相是,在手机面前,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也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们今天只说“溺”。
“溺”在古代汉语中有三个读音,niao4,ruo4,ni4。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溺”字甲骨文就有了,字形表如下:
“溺”的甲骨文字形如上图,《甲骨文字典》解释说:从人从氵,象人遗尿形,为尿之初文。所从之人,在小篆中讹变,氵成为了彡……所以,读作“niao4”,应该是最初的意思和读音。这样的赤裸裸的字在甲骨文中还有,
如“屎”写作:
尾写作:
总之,甲骨文时代的人,不装。
跟“溺niao4”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也很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范雎,后来的秦相国,在魏国的时候,被魏公子魏齐打了个半死,卷在草席中扔到厕所,喝了点酒的人趁着酒意狗仗人势,轮番冲着范雎撒尿。后来这些人一个个都被范雎收拾了。逼着魏齐自杀了。所以,撒尿要找对地方。
刘邦这个人,非常鄙视儒生,经常把儒生的帽子取下来往里面撒尿,司马迁这样写:“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刘邦这个撒尿是不是找对了地方,反正他是皇帝,可以任性,想怎样就怎样呗。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仁为人阴重不泄(前列腺炎),常衣敝补衣溺袴,期为不洁清,以是得幸。溺袴,颜师古注释:溺袴(尿裤)为小袴,以藉其尿。
以上,是关于溺(niao4)的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个读音依然存在,解释为:旧同尿。
再看溺(ruo4)
《说文解字·水部》溺:水。自张掖 𠛹丹西至酒泉 合黎,馀波入于流沙。从水弱声。
溺:水名,出龙道山,其水不胜鸿毛。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约注》中解释说这个字之前就是弱水,后来加上氵,成为溺字形的。说文解字中从水的字,大部分跟河流相关,济是济水,济南在济水的南边,河是黄河,江是长江,浑源是浑水的源头等等,这些字都是专属的河流名称。后来,水文情况不断变化,水流不见了,但是因为这些河流命名的名称还都保存在地名或者历代的地理志中。命名总是有依据的,为什么用弱水,人们就解释说,这种水浮力特别小,连一根羽毛都漂不起来——可想而知这河流有多么凶险,所以,《西游记》第22回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而为了破这个局,《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有木焉,其状如棠,华黄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吃了这种沙棠,可以在任何的水里都不会溺水——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其实还没有找到山海经记载的这种果实。所以,不可以妄动。
当然,经过红楼梦演绎之后,“弱水”就成了一种男女信誓旦旦的誓言,宝玉对着黛玉说了“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果然便也遵从了这句话,无论后来如何安排,心里便只有那个人了。
以上是读作ruo4的溺。
最后看读作ni4的溺。溺是目前的常用字。
汉字中,声母是n的字,经常有一种黏黏糊糊、粘滞不清的感觉。比如:黏、糯、懦、脓、娘、扭捏、腻、泥淖等,都是这种感觉。“溺”也是这样,最开始就是溺水,沉于水,不能自拔。先说第一个义项,溺水。
中国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起女童溺水事件就是《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也不知这个世界上后来溺水的那些女孩子是不是也发愿要填平东海!当然也不知道炎帝夫妇有多么痛了!
另外一起溺水事件记录在《太平广记·嬾妇鱼》中,说淮南有嬾妇鱼。俗云,昔杨氏家妇,为姑所怒,溺水死为鱼。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鼓琴瑟博奕,则烂然有光,若照纺绩,则不复明。出《述异记》。从这个记载看,这家媳妇是被婆婆给淹死了,化为鱼,这种鱼的油脂可以点灯照明,如果照明来鼓瑟下棋等游戏,就非常明亮,如果用了纺纱织布就不亮了,一位女权主义者,一位文艺女青年,死了化为鱼都在反抗。这应该是早期女性觉醒的题材,可惜记载在《太平广记》的水族中。
溺的另外一个义项,是沉湎无节制,过分。溺爱就是过分地爱。过分地爱,有什么表现呢?可以爱到失去理智,失去判断,失去良知,两耳失聪,双目失明。沉溺,可以沉溺于女色,比如历代那些昏聩的君王,几乎都被认为是沉溺于女色所致,例子太多就不举例了。也可以沉溺于音乐,比如唐玄宗、李煜等都是作词作曲的高手,再来个小周后、杨贵妃什么的志同道合能歌善舞的美女,任由你是个英雄也躲不过这劫啊。
可以沉溺于声色犬马等各种让人玩物丧志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手机——其实,这是手机的过吗,这不过是人得了病,成瘾,瘾就是病,瘾字从疒,病也从疒,从疒的字都跟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