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扫除之后的一点感想

很久没有大扫除了。

今天中午就来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大扫除,带着孩子们把教室内外都刷了一遍。

上午的第四节课,我跟孩子们说,今天中午大扫除,要把走廊上的瓷砖还有教室地面全部刷一遍。大家吃完饭,赶紧过来。

我吃完饭已经坐在教室,开始把一些刷地工具理出来,走廊上已经传来孩子们的声音“丁老师,我来了。”

那就先到先得,先来的孩子,有的开始打水,有的开始拿起刷子……

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涌入教室,大家争先恐后向我要刷地工具,什么清洁球啊、刷子、地刷,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

走廊上洒上水,倒上洗衣粉,大伙儿卷起袖子,蹲下来,开始热火朝天地干活了。走廊顿时发出“刷刷刷”的刷子与地面摩擦的声响,还伴着孩子们的聊天声。

最受欢迎的是那几把长柄地刷,几个男孩子,争着要感受一下。

大家是一窝蜂扎推在走廊上,整个地面瓷砖,一下就刷好了。

我再一次“一声令下”,接下来刷教室里面,由于今天我们没有把桌子搬到外面,失策了。大家只能像打游击一样,在多个桌子之间,来回穿梭。长柄拖把好像没有更大用武之地了,拿着小刷子的同学,开始大显身手。

外面的走廊已经由另外男生开始用海绵拖把吸水。

过程中,我感到了大家对于我们这个集体的“关爱”,教室里面最脏的地方都有一群孩子在清理。要让孩子们对于一个集体有归属感,要让孩子学会为集体流汗、流泪,流汗是为集体出力,比如像今天的卫生大扫除。流泪是为集体感动,因为集体获得荣誉而欣喜,也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失落。

所以,要培养集体荣誉感,少不了一些大家一起干活的大场面,在这个大场面中,没有所谓的你考了几分,你怎么这个题目不会做啊,不会去想这些,就像今天,所有孩子都在干活,甚至有些在我们固定印象中,好像学习不怎么行的,干活还挺麻溜,并且团队协作能力还不错。很多时候,我们太喜欢盯着孩子们的学习,殊不知,在其他更多的场景中,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鲜活的存在。

教室内外的脏水全部吸干之后,我让孩子们回到了教室。

坐在前排的一个孩子说,地面真的好干净啊,可不能往下掉垃圾了。其实这个就是所谓的“配套效应了”,也叫作狄德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他收到朋友送来的一件非常华美、质量上乘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当他穿上华贵的睡袍在屋里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周围的家具那样破旧不堪,颜色过时了,风格更是和身上的睡袍不搭。于是,为了与睡袍相匹配,他就买了新的家具,终于让周围的环境配合了睡袍的档次,可是他却感到很不舒服,冲动过后,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认真思考之后就将自己的这种感觉体验变成了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狄德罗效应,在班级管理是可以经常用到的,比如维持教室的干净整洁,让孩子们感受到在这样干净整洁的教室里面不好意思做不文明的事情。比如发现孩子的一个亮点,马上表扬,给孩子正向激励,接下来孩子极有可能做出更多正向行为来匹配正向激励。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