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防治也有“窍门”!
心衰防治也有“窍门”!
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国外统计,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约为1.5%~2.0%,65岁以上可达6%~10%,且在过去的40年中,心衰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心衰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所以预防心衰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
预防“三步走”
预防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积极防治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②避免各种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防治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避免过劳、控制心律失常、适度限制盐的摄入。注意饮食结构,即吃“一口肉,二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③积极防治影响心功能的合并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及肾功能不全等。
浅析常见病因
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重症性心肌炎、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肌病是指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其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和肥厚性心肌病。这两类心肌病患者一般预后不良,均有猝死的可能。目前以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为主。在此基础上,我院使用山莨菪碱等改善心脏微循环,使部分能平卧的心肌病患者(因为检测心脏微循环情况的心肌核素显像检查要平卧才能实施)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心功能指数上升,心肌血液供应改善。
重视就诊征象
心力衰竭患者出现下述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①体力较以往减退,轻度活动如上二三层楼、走数百米路即感乏力、心悸、气促或胸痛。②原有的乏力、心悸、气促症状明显加重,伴有咳嗽,而无感冒或支气管炎等病史。③睡眠不佳,睡着后常因胸口憋闷、呼吸困难而惊醒,坐起后症状消失。④不明原因出现双足水肿,而无眼睑面部水肿。⑤原有心脏病但无其他系统疾病,不明原因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腹胀、腹痛等。⑥原有心衰,并出现发热、流涕、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由于心力衰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
体力活动劳累时或饱餐、寒冷、吸烟、紧张时,有心悸、疲劳、气急、呼吸困难感等不适,或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 ,需要高枕而睡。熟睡或做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心脏病的症状
在心功能代偿期,病人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则逐渐出现心衰的症状,大多数患者基础病变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种疾病,使其症状不典型,常见有反复呼吸道感染,面色苍白,憋气,劳力性呼吸困难,咯血,经常性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显紫绀。部分有心绞痛、晕厥,排汗量异常。晚期病例则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端坐呼吸和肺水肿。
一、先天性心脏病:
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蹲踞体征、杵状指(趾)、肺动脉高压、出生后或婴儿期即已出现响亮的心脏杂音。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患儿自幼有反复呼吸道感染,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显紫绀。部分有胸痛、晕厥。部分排汗量异常。
二、心肺病变所致心脏病
1.冠心病: 冠心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发作性心绞痛。有时患者也会以急性心肌梗死为第一表现。少数患者可以表现为隐形的慢性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扩大和慢性心衰。冠心病的另一临床表现可以是猝死。还有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心律失常。
2.风湿性心脏病: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3.肺性心脏病:
1.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程漫长,基础病变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种疾病,使其症状不典型,常被掩盖或与其他疾病混淆,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
2.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突感呼吸困难、明显发绀、窒息、心悸、剧烈咳嗽和咯血。多有中等程度发热。严重者常致猝死,或因心力衰竭、休克、心脏停搏或心室纤颤而死亡。肺大块梗塞区域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或伴有湿啰音。如病变累及胸膜可出现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的体征。
4.心肌病:发症状通常是活动后气促以及易于疲乏等,当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时,患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突然发热和类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时伴有血压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体潴留以及肺中液体淤积。借助于听诊器常能闻及心脏杂音。
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在任何年龄呈现症状,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岁前后。有劳累后气急、昏厥、头晕和活动后心绞痛,与主动脉瓣狭窄相类似,约10%的病例因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引起心悸或体循环栓塞。晚期病例则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端坐呼吸和肺水肿。
三、全身疾病所致心脏病
1.肿瘤性心脏病:可有胸痛、昏厥、充血性左心和(或)右心衰竭、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心内分流、缩窄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可产生广泛的非心脏性全身表现:发热、恶液质、全身不适、关节痛、雷诺现象、皮疹、杵状指、发作性古怪行为、全身及肺栓塞。由于心脏表现常呈非特异性,并且可能很轻微、甚至缺乏,以致心脏肿瘤的全身表现有时可误诊为结缔组织血管病变、感染、或非心脏性恶性肿瘤。
2.高血压性心脏病:在心功能代偿期,病人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则逐渐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开始时仅在劳累、饱食或说话过多时感心悸、气喘、咳嗽,以后症状逐渐加重,上述症状呈阵发性发作,多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并痰中带血,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3.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时心律失常最常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房纤颤,其中最常见者为房颤。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脏形状改变,包括心房或心室扩大、心脏重量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间隙增宽,这些改变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以改善或逆转。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大约6%,年龄大于60岁,病程长者更易发生。
4.甲减性心肌病:由于T4缺乏致使心肌细胞间质黏多糖和糖蛋白等沉积心肌,黏液性水肿可导致甲减性心脏病,包括心肌、心包及冠状动脉的损害。临床医生若不警惕,极易导致长期误诊。
5.糖尿性心脏病:糖尿病早期心率常有增快倾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可达24%~42%,病人仅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些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无明显心前区疼痛,故易于漏诊与误诊。直立性低血压,常伴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昏厥,甚至休克。
四、其他因素所致心脏病
1.中毒性心脏病:毒性心脏病中,约50%~70%的患者呈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样表现,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病死率高。部分患者(占19%)出现心包积液,它可以是患者的唯一症状。
2.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病率为1%~4%,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可使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而诱发心力衰竭。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为非直接产科死因的第一位。
3.放射性心脏病: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冠状动脉病变,心包炎多发生于放射治疗1年内发病,症状取决于心包积液量的多少,重者可有心脏压塞症状;晚期可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症状。患者可有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心绞痛等,还可有发热、心包摩擦音。
4.慢性高原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急、胸闷、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劳力性心前区疼痛,发绀、水肿、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力衰竭表现,患者血压偏高,二尖瓣及肺动脉瓣区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
心衰的早期9个信号 预防心衰你需要做到这些
心衰其实并不遥远,如果您有以下疾病(或病史),您可能就是心衰的高风险人群,有发生心衰的可能性,一旦出现有心衰的症状就应该去医院专科就诊:
冠心病是心衰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您有冠心病或者高血压,平时应该多量血压,定期做相应的检查,多注意心脏保健。
心脏瓣膜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等。
心肌病患者,如扩张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等 。
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症患者,也是心衰的常见病因。平时多注意清淡饮食,控制体重,少吃多餐。
如果您曾使用过心脏毒性药物,平时就应该注意有没有出现心衰的症状,因为这些都是心衰的高风险因素。
心衰的早期信号
稍等活动下就上气不接下气
气短和体力差是两种常见的心衰症状。事实上,许多病人在活动了短短的几分钟后就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这是由于心脏功能降低,使流通到肌肉和组织的血液减少所致。
感觉衣物和鞋子过紧
衣服鞋子变得很紧和虚胖是浮肿的标志,而浮肿是心衰的早期症状之一,但是往往难以识别,因为浮肿可能会发生在很多不同的身体部位。腰围莫名突然增大,脸和脖子突然变得又圆又胖,都应当心心衰。
睡觉要再加一个枕头
心衰患者躺着的时候,因为肺部有液体积聚,会感觉呼吸困难。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往往会多加一个枕头,甚至有些只能坐着睡觉,支撑身体到一个相对垂直的位置,这样有助于呼吸并感觉舒适。
止不住地咳嗽
咳嗽也是心衰的一大症状,但是容易与流感或普通感冒混为一谈。心衰型咳嗽很少像感冒咳嗽那样多发生于嗓子,有时会咳出白色泡沫或浓痰,并可能带有血丝。心衰更容易导致干咳,平躺或者起身的时候,咳嗽加重。
腹胀、恶心、食欲不振
饭后很长时间仍然有饱腹感,可能同时伴有恶心、便秘、感觉胃部不适或腹痛。胸腹部有压迫感,吃东西后感觉不适。疲劳也会导致心衰患者食欲不振,咀嚼食物都感觉很累。
胸口重压感或“下沉感”
这是心衰的起初症状。但是初次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很多患者不知如何处置,而且很难描述这种异常感觉。很多患者会感到胸口有重物压迫,类似于“溺水”感,还有些患者在深呼吸的时候感觉肺部似乎充满液体。少数患者感觉胸痛。
心悸或心跳不规则
心跳过快、心律不齐、心悸等是心衰的常见症状。患者会感觉心跳过快过猛,往往会同时伴有恐慌似的紧张感。其他类似心律不规则问题,包括房颤和房扑,如不及时治疗相当危险。
头昏头晕。
头昏或头晕目眩是心衰最常见问题,患者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转,常见并发症状还有恶心或晕车感。如果伴有心悸或心律不齐,应及时就医。
焦虑不安。
呼吸急促、思绪不停、手心出汗、心跳加快都是焦虑的迹象。有些患者会把焦虑或压力误当成主要原因,忽视心衰。
如何判断我是否应该就诊?
如果您是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在过度劳累或者情绪波动以后,出现了呼吸困难、不能平躺、心悸、下肢水肿等表现,应该及早到心血管专科就诊。
如果您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心脏病,突然感到喘不上气、心慌、特别疲乏、甚至脚踝、腿出现水肿,应该尽快就医,排除心衰的可能。
如果以往的心电图或心脏超声出现过异常,当时未诊断为心衰,而后来出现了气喘、呼吸困难、疲劳乏力的表现,应该及时到医院心脏专科就诊。
温馨提示:到医院就诊不要忘记随身携带既往心电图、心脏超声、化验单和胸部X线的报告单,可以作为诊断参考。
心衰的分级:分为四级,三度:
按照诱发心衰的活动程度把心功能的受损状况分为四个等级,I级最轻,IV级最严重。这种分级方法帮助心衰患者和医生简易地了解心功能受损和病情严重程度,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检查、治疗方案。当然,心功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疾病的进展,治疗的改变,心功能分级也在不断变化。
心脏病人怎么才能预防心衰
1、及时做心脏多普勒检查,观察左心室功能有无障碍,同时可做超声心动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腔有无扩大。
2、积极防治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肌缺血。
3、避免体力过累及精神刺激。
4、使用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β受体阻滞药(如倍他乐克)、他汀类调脂药、通心络胶囊等均可减少心衰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5、冠状动脉阻塞严重者,宜做介入治疗,加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药物。
6、预防加重心衰的各种诱因,如感冒、腹泻、暴饮暴食,积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
1、预防感冒
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2、适量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3、饮食宜清淡少盐
饮食应少油腻,多蔬菜水果。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但也不必完全免盐。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强冷空气令心衰高发 如何防治心衰
天气预报报告,新一轮的强冷空气马上又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对此,专家提醒,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多加衣服,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因为一般来说,冬季属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发作的多发季节。感冒发烧引起的肺部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衰预后差应警惕
专家指出,心衰过去叫充血性心力衰竭,它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到终末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预后很差,死亡率很高。5年的存活率,男性只有25%,女性38%。重度心衰,按照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3-4级的心衰一年的病死率达到26%。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心衰的患病率在1.5%-2%,其中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中占6%-10%,美国大约有400万患者。阜外医院顾东风教授做过的调查结果显 示,我国35岁-74岁这个年龄段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达0.9%,据此估计现在全国有300万-400万患者。
目前,心衰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唐熠达说,心脏就像一个发动机,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大脑、肝脏、肾脏、手、腿等),都需要血液中的养分和氧气来濡养,心脏的作用就是把血液输送到全身。但是,心衰恰恰是心脏这个发动机出了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或者说,心脏泵血的功能减退,不能把回流到心脏的血液泵出去。血液是在不断循环的,一旦心脏这个“泵”出了故障,血液就不能完全到达全身,滞留的血液产生的负荷就会引发心衰。
心衰的发生与心脏负荷的改变密切相关。心脏的负荷一般分两类,一是后负荷,是指心脏将血液向主动脉泵出时受到的阻力,有一个“压力”?后负荷)顶着,长期有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患者心脏的后负荷都比较大。二是心脏泵血之前心室里面存留的血液所产生的负荷,叫做前负荷。唐熠达指出,前负荷过重,主要见于瓣膜性心脏疾病,比如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主动脉瓣的关闭不全,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室间隔缺损,都是这种原因引起的。
另外还有心脏肌肉本身的功能发生减退,我们称之为心肌病,主要有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打个比方来说,正常人能提100公斤的重物,有些体弱的人最多只能提40公斤的重物。心肌病的心肌细胞也是这样,它们已经丧失了正常的功能,不能维持机体对心脏的要求,发生了心力衰竭,现在多认为这与长期过度饮酒、既往患过心肌炎、基因突变、家族遗传等多重因素有关。
冬季诱发心衰的因素
冬季天气寒冷很容易感冒并由此患上肺部感染,专家强调说,感冒和肺部感染是引起心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脏跳动的频率加快。人的体温每升高1度,心跳会增加16次左右,心跳加快,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本身所需求的养分增加,但心脏的功能却不能提供,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过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情绪激动都会诱发心衰的发生。人们都知道,剧烈活动以及情绪过度激动,易导致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心肌梗死,但是很少人知道还会引起心衰,所以一定请大家注意。
心力衰竭治疗食疗方法
心力衰竭(心衰)是由许多不同病因(如冠心病引起的心肌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律失常、瓣膜异常、甲亢等)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其临床表现反映了一种基本的异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不同程度的心衰,即便是最轻的一种也是严重的健康问题,必须予以治疗。
心衰治疗措施包括休息、吸氧、改善心肌收缩力、纠正致病因素(如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利尿、限制钠盐等。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简称ACE抑制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等。当前ACE抑制剂已被认为是治疗心衰的基石。
人体内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称为RAAS),该系统不仅维持正常的生理效应,并与许多心血管病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都密切关联,其中的血管紧张素Ⅱ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而ACE抑制剂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因此有利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它们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最近几年ACE抑制剂也已成为治疗各种程度心衰的首选药物,那么治疗心衰为何首先选用ACE抑制剂?第一,RAAS在心衰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其证据为RAAS的激活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并且会导致不利的心脏重构过程(心室扩大,室壁肥厚,心脏变形等)。此外,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模型证实用ACE抑制剂阻断RAAS能改善心衰临床病程,延长患者寿命。第二,ACE抑制剂对心脏和血管具有保护作用。ACE抑制剂抑制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能使心脏氧供给平衡,并且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缺血,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功能等作用。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有何关系?
心力衰竭多由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所致。而某些心律失常也可诱发心力衰竭,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使心室充盈减少和心排血量减低而导致心力衰竭。心动过缓、甚至Ⅱ、Ⅲ度窦房、重型房室传导阻滞,也因心排血量减低而诱发心力衰竭。而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则往往伴随窦性心动过速及其它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前思考及阶梯治疗方案有哪些?
心衰的治疗要个体化,不拘泥一种模式,依据病情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治前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①心衰的病因是什么?②舒张功能衰竭还是兼有收缩功能衰竭?前者不需要强心而后者需要。③心衰的诱因是否还存在?如感染、贫血、严重心律失常、静脉输液过多过快、抑制心肌或促使水钠潴留的药物、甲状腺机能亢进、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妊娠等,去除这些诱因往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④病人血压如何?有无低心排血量和高外周阻力的表现,收缩压低于12kPa时扩张小动脉的药物应用受到限制,但是若有低排高阻的表现或严重心瓣膜返流时也可谨慎应用血管扩张剂,或与儿茶酚胺类强心药同时使用。⑤病人对过去抗心衰治疗的反应如何,了解这些对选择药物及药物的剂量很有参考价值。⑥病人是否按要求限钠饮食。⑦是否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如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
1990美国推荐的心衰的药物阶梯治疗方案:
心功能Ⅰ级:无需特殊治疗。
心功能Ⅱ级:洋地黄或其他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利尿剂,症状不能控制时加用转换酶抑制剂( ACE—Ⅰ)。
心功能Ⅳ级和Ⅲ级:洋地黄或其他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利尿剂+ACE—Ⅰ,必要时加其他扩血管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
心衰时应用β-阻滞剂有哪些好处,应用β-阻滞剂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β-阻滞剂可改善心室充盈和顺应性。
②能防止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肌损伤和坏死,使心肌免受直接损害,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③β-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收缩作用和降低后负荷的作用。
④β-阻滞剂能减慢心率,减轻心肌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⑤β-阻滞剂能使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储备增加,儿茶酚胺敏感性恢复正常。
⑥β-阻滞剂与血管扩张剂合用可起到互补作用,产生有益的血液动力学效应,而单独应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对舒张功能不良并心率增快者疗效不佳,加用β-阻滞剂,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
心衰时应用β-阻滞剂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调整用药,不要突然中断用药。对心脏扩大,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者可在强心、利尿、静脉滴注血管扩张剂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衰伴有高血压、心率增快者,β-阻滞剂联用血管扩张剂可作为首选用药。在应用β-阻滞剂治疗心衰时应注意它的副作用,若心衰伴传导阻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应慎用。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①治疗肺瘀血症状:可应用静脉扩张剂或利尿剂降低前负荷,减轻肺瘀血。但要注意不能使前负荷过度降低,因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者,心室充盈压需高于正常才能维持心搏量。
②调整心率和心律:心动过速时,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搏量降低。窦性心律对维持房室同步,增加心室充盈十分重要,心房颤动常致心功能恶化,应迅速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③去除引起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因素:如积极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等。
④松弛心肌:钙拮抗剂有正性松弛作用,对部分患者有效。
⑤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已知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β阻滞剂有逆转左室肥厚、减轻左室重量的作用。有资料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螺旋内酯对心肌间质纤维化消退的治疗可能有效。
⑥如心脏心腔大小和射血分数正常,则正性肌力药物不仅无效,还可能起不良的作用。
何为心衰恶病质,如何治疗?
长期慢性心衰病人多呈营养不良、消瘦、肌肉萎缩、无力、纳差,甚至呈恶病质状态。这些病人,虽然心衰的临床体征已消退,但仍有心慌、胸闷、胸痛,活动耐力差,肢体酸痛以及失眠、纳差等,用心力衰竭难以解释,进一步抗心力衰竭治疗,这些症状不能改善,这种情况称为心衰恶病质。治疗上,静脉滴注支链或复方氨基酸,常常可使症状改善,且病人运动能力也有所提高。目前,氨基酸治疗有效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慢性心衰病人,氨基酸在空肠吸收不良,加之蛋白质从胃肠漏出丢失,导致蛋白质丢失,病人营养不良。因心衰恶病质病人,血支链氨基酸减少,芳香族氨基酸增加,静脉补充氨基酸常可纠正病人的营养不良,补充支链氨基酸,从而改善病人症状。
心力衰竭病人如何进行饮食治疗?
心力衰竭系指心功能改变、心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营养治疗原则,主要是少量多餐,食物容易消化,以减少心脏的负荷,并限制钠盐,防止水肿,保护心脏。膳食要求如下:
(1)少量多餐。心脏病病人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工作量增加。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
(2)限制钠盐。这是控制心力衰竭较为适当的方法。为了减轻水肿,应限制食盐,每日约3克以内为宜。
(3)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克,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4)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心脏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瘀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进食物应易于消化。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饭。
(5)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适量的无机盐,如维生素B1及维生素C,以保护心肌。供给适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钾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不足时引起心律失常。用利尿药时,除补钾外,还应注意镁、锌的供给。
谈谈心力衰竭
何谓"衰竭"?衰竭递减,竭即完或尽的意思。衰竭是指功能极度减弱。顾名思义,心力衰竭就是心功能极度减弱,如不及时抢救,从"衰竭"中解脱出来,就有生命危险。 心脏靠心肌的收缩而跳动,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把心及内的血液经血管喷射到全身。
心肌因种种原因收缩无力,有能喷射足够的血液到外周的血管中去以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时,就发生心力衰竭。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膜炎等,心脏以外的疾病,如急性肾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贫血、溶血、大量静脉补液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等等,也可以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为右心衰竭和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以体不瘀血为主,出现气保、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全身肿。左心衰竭以肺循环瘀血为主,左心房和肺静脉扩张,表现为呼吸困难,有士咳、肺部音及嘟鸣音,心律快而弱,脉搏细弱甚至摸不到。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往往同时有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即全心衰竭),起病常急骤,小儿烦躁不安、呻吟、拒奶或吃奶时要间断休息(因吃奶时用力),这些婴儿睡眠不安宁,不喜欢平卧,喜欢竖抱或伏于成人肩部睡眠,呼吸浅快,安静时呼吸每分钟50-100次,心率可达每分钟140-180闪,肝脏短时间内明显肿大。
慢性心力衰竭时可出现皮肤苍白、多汗、四肢冷,重者有青紫、吸奶疲劳、纳呆或呕吐,脉细,发育较差,体重不增,肺部音长期不消失,眼眶周围或面部轻度肿,肝脏进行性增大,明有压痛,有时可见手背静脉怒张。
不管右心衰竭、左心衰竭、全心衰竭,还是慢性心力衰竭,一旦发生,一定要抓紧时间,急送医院治疗,不然的话,会危及生命。
过度劳累致心衰 6则秘方可防治
本病临床又分左心衰,右心衰和合心衰三种。多数右心衰乃左心衰影响到右心所致。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心胸绞痛,紧缩不舒,或心胸憋闷如有物压,或胸闷气短、心悸、舌质偏黯、脉弦滑,常用的秘方,偏方如下。
[方一]葶苈子10---20克,大枣5--10枚。水煎,1日分2--3次服,每日1剂。
本方尤适用于心急气喘,略吐痰涎者。
[方二]人参、三七、檀香若干克。将3药等分为末,每次2--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本方适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的心力衰竭。
[方三]黄芪20克,人参10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丹参12克。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方四]赤小豆90克、鲤鱼300---500克。煲炖,熟烂后服食,1日数次。
[方五]黄芪30--60克,粳米100克,红糖少量,陈皮末1克。先将黄苠浓煎取汁,再人粳米、红糖同煮,待粥成时调人陈皮未少许,稍沸即可,早晚温热分服。
[方六]党参(或人参)10克,炙甘草9克,麦冬、玉竹各10克,五味子、白芍各9克,丹参、赤芍各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心力衰竭宜中医“休养生息”方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治疗心力衰竭,传统的方法是“强心、利尿”,实为“病马加鞭”。所谓心力衰竭,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的功能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了,如果这个时候还去“强心”治疗,只能是令心脏拼尽最后的力量。正确的做法是休养生息。
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有一个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在当今医疗界影响颇大。但他们的那一套治疗模式,在终末期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面前,明显表现出回天乏力和爱莫能助之感。他们推荐的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包括:心肌干细胞移植、植人心脏转复除颤器、三腔起搏器双心室同步起搏、人工辅助心脏或人工心脏,以及最后的绝招——心脏移植。这些治疗措施,动辄耗资巨大,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担得起的,而且疗效并不理想。
难道终末期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就只能“坐以待毙”吗? 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到底有没有康复的希望呢?
我们通过结合中西医理论,总结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大多数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是可防可治的!我们将“休养生息法”合理运用于临床,已经成功地使许多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扩大的心脏明显缩小,甚至心室腔径完全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和恢复,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休养生息法”的治疗原则,建立在老子的先“处弱、处下”,然后通过“休养生息”而变得“处强、处上”的理念之上。首先,应用p—受体阻滞剂、ACE 抑制剂、螺内酯等,抑制刺激心脏代偿的、过强的“神经——内分泌”激活,使之“处弱、处下”,让衰竭的心脏“节能降耗”,而后通过机体自身的生发功能和中医中药的“补气养阴、活血化淤、扶正培本”的“休养”治疗,一步一步地使衰竭的心脏渐渐恢复生机。
某男,70岁,17年前曾突发胸痛、憋气、大汗而以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住院治疗。近一年以来,出现活动后胸痛、气短,不能平卧,5天前症状加重而人院。人院后检查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入院后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每天一次75毫克、安体舒通每天3次每次40毫克、双氢克尿塞每天一次50毫克、速尿片每天一次20毫克、依那普利每天两次每次10毫克,并加入活血化淤、补气养阴的中药。
经过治疗,患者可以平卧,活动时无任何疲乏、胸闷及气短的感觉。这个患者发作心肌梗死已经近20年,居然在较短时间内心脏接近恢复正常,说明采用“休养生息法”对心衰患者的治疗是很有效的。
传统中医中药通过“补气养阴、活血化淤、扶正培本”,可以促使衰竭心脏复原。冠心病心力衰竭多数表现为气阴两虚、气滞血淤或脾肾阳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强调的都是阴阳互相依存、互相消长的关系。
养阴才能升阳,升阳才能行气,行气才能活血,活血才能化淤.去淤才能生新,扶正才能培本。于是,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中医将补气养阴、活血化淤并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柴胡、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丹皮、赤芍、川芎、红花,以及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制附子、桂枝、白术等,这些药物对于促进衰弱心脏的复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心力衰竭16个治疗秘方)
一旦病人从死亡线上挣脱,我们即可赢得时机,实施 “点点滴滴化解矛盾,时时处处培植正气,方方面面避害兴利,日积月累战胜疾病”的策略。
“少食多餐”防心衰!
心力衰竭系指心功能改变、心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营养治疗原则,主要是少量多餐,食物容易消化,以减少心脏的负荷,并限制钠盐,防止水肿,保护心脏。膳食要求如下:
(1)少量多餐。心脏病病人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工作量增加。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
(2)限制钠盐。这是控制心力衰竭较为适当的方法。为了减轻水肿,应限制食盐,每日约3克以内为宜。
(3)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克,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4)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心脏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瘀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进食物应易于消化。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饭。
(5)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适量的无机盐,如维生素B1及维生素C,以保护心肌。供给适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钾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不足时引起心律失常。用利尿药时,除补钾外,还应注意镁、锌的供给。
心力衰竭系指心功能改变、心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营养治疗原则,主要是少量多餐,食物容易消化,以减少心脏的负荷,并限制钠盐,防止水肿,保护心脏。膳食要求如下:
(1)少量多餐。心脏病病人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工作量增加。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
(2)限制钠盐。这是控制心力衰竭较为适当的方法。为了减轻水肿,应限制食盐,每日约3克以内为宜。
(3)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克,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4)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心脏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瘀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进食物应易于消化。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饭。
(5)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适量的无机盐,如维生素B1及维生素C,以保护心肌。供给适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钾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不足时引起心律失常。用利尿药时,除补钾外,还应注意镁、锌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