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治心悸①丨心神不宁的少年和“开心散”,安神定志丸,不忘散
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一直感觉有心悸的症状,但是反复检查却未发现心律失常或者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或者存在很少数量的早搏,心悸症状却很严重。
对于这些患者,医生很可能不予西药治疗。那么,他们可以服用中药来改善症状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患者存在心悸的主症,就可以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来帮他们解决问题。
上个月,一名高三男生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我的门诊就诊。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患者进门后,我看了过去,内心中有了个大概的印象:
17岁左右的男生,中等身高,形体非常瘦弱,带着度数不浅的眼镜,脊背微弯,脸上没有什么血色,看上去很疲劳,缺乏年轻人的朝气。
—“怎么啦?哪里不舒服啊?”
—“这孩子寒假前开始出现了心慌心悸的感觉。”
我抬头看了一眼陪他来的妈妈,又继续问道:“时间不短了,有去看过吗?”
—“去过的,去过的,我们在别的医院啊,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还抽了血,叫什么心肌酶谱。查出来也没什么特别的问题,就开了点辅酶Q10,到现在吃了三周了,也没有什么改善,这才带来中医这里看看有没有办法。”
我看了看这孩子外院做的检查报告;心肌酶谱、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都提示完全正常,只有Holter提示了二十余个房性早搏。
我一边看检查,一边听这孩子的妈妈继续说他的情况,通过患者母亲的介绍,我得知这个孩子是早产儿,不太爱运动,从小体质比较差,容易感冒发烧。寒假前的期中考试因成绩退步,被父亲训斥后出现心悸不适的感觉。
我又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症状,他最主要的不适是心慌;其次胆子最近特别小,同学轻轻从后面拍他一下,或是关门声重一点,都能惊得他心砰砰乱跳,从座位上跳起来。晚上有时候还会失眠,做梦很多,都是考试的情景;胃口不好,吃一点点就饱了;大小便未见异常;无恶寒发热、无汗出、无头身胸腹疼痛。
—“来,把舌头伸出来让我看看,再让我搭搭脉。”舌诊提示舌质偏淡,苔薄白;脉诊提示脉细数。
我随即书写脉案如下:患者心悸不宁一月伴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数。证属:心气虚证;治拟:益气止悸,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是这样的,这个孩子呢是因为身体先天禀赋不足,再加上劳累受惊后,心神受扰,所以才会有心悸不安,心神不宁的表现。”
—“那要怎么办呢?”
—“我给你开了两周的中药,你要按时吃,在服用中药的同时,要注意对他心理疏导和安慰,缓解心理压力,以免进一步出现焦虑、抑郁倾向。”
患者母亲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两周后复诊的时候,患者症状已有所缓解,原方继进治疗。
为何西医觉得不需要治疗的心悸患者,中医却要给予中药治疗呢?
这和中医理论对心的认识密切相关。心为“君主之官”,在五行中属火,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心的阴阳气血是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所以,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此患者素体不足,劳累受扰后,心气更虚,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心失所养,则见心悸;神失潜藏,则见神不守舍。该少年的病情既体现了心主血脉功能的受损,也体现了心藏神功能的不足,完全符合中医心病的特征,治疗上也必须兼顾对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功能的顾护。
我们再来说说给这个孩子开的方子:安神定志丸
人参
茯苓
茯神
石菖蒲
安神定志丸记载于清代名医程钟龄的著作《医学心悟》 中,主要成分为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
其中人参、茯苓、茯神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为主;远志、石菖蒲入心开窍,除痰定惊;龙齿重镇安神,补中有降,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止悸,安神定志之功。
而安神定志丸又是由孙思邈的开心散衍化而来的。开心散记载于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开心散始创于唐代,在其后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 15 首类方,主要包括令人不忘方、补心汤、定志小丸、安神定志丸等。开心散,由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 4 味药材组成,现代药理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肯定了其抗抑郁、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功能[1]。安神定志丸在开心散的基础上,加入茯神以助眠;加入龙齿以重镇安神,对于临床由心气虚所致心悸和心神不宁,是一张基本用方。
此可谓,心悸神乱不得眠,安定神志丸主之,养心止悸安神宁,而后复得开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