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3个关键词思考今天课堂中的直播教学
写在前面的备注,文中所提赵老师是我老婆。
01
场景
这几年,手机直播已成爆发姿态,特别是去年开始火爆各个平台的手机竖屏直播。各行各业都在如火如荼地将手机直播与自身行业进行整合,教育也是不例外的。
今天我所执教的《多彩服饰》中,有一个盘扣制作环节就利用手机直播。我现场连线了赵老师,让赵老师在手机屏幕中演示盘扣珠子的做法。学生跟着大屏中的赵老师一起做。
但是有一点其实是十分遗憾的,这一次手机直播并没有将手机直播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直播在pc时代同样可以实现,两台电脑视频连线,只要有摄像头同样可以演示。
为什么说没有把手机直播的优势呈现出来呢,因为少了一个动作,那就是走动。这一次直播中,当上课教室的电脑,向赵老师的手机发起视频邀请之后,教室大屏幕出现了一副相对静止的画面,一双手已经置于手机屏幕下面了,等待演示。当然赵老师与在场的我和孩子们进行了很好的互动。
也当然这一次手机直播不适合走动。那走动,会带来什么呢。带来超强的现场感与振奋的场合效果。
尝试想象这样一种直播教学:
我们正在上一节《谁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需要孩子们来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我们就来感受马路上环卫工人的艰辛吧。
上课老师通过视频连线,连通已经在马路边等待的一位老师的手机。连通之后,出现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天色已晚,冬天里寒风吹来,马路上不时飘来落叶,人们行色匆匆,大都是下班回家去,老师边走,画面有轻微的晃动,一抹显眼的颜色映入手机镜头,不远处,有一位还没有下班的环卫工人,穿着橙色的工作服,还在工作。
持手机的老师走到环卫工人面前,交流之后,环卫工人与在教室这边的孩子们对话,孩子们可以提一些问题,比如环卫工人早上几点起来工作,几点下班,要扫哪些街道。
上面的一个教学设计,就较好展现了手机直播的优势。走动带来的场景变化,给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感受。
而在pc时代,人人都可以完成一场直播,在条件上还是限制的。
所以,今天可惜是没有体现手机直播的场合感。
场景是我想说的第一个关键词。
02
体验
第二个关键词是,体验。这个体验,我是从教学内容思考的。在制作盘扣之前,学生已经看了一件旗袍完整的制作过程,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也说到了,制作一件旗袍实在太不容易了,一件精美的旗袍是凝聚了工匠的智慧与汗水。但是感受还是抽象的,学生是感知不到那种艰辛,或者那种匠心的。
基于这点思考,我开展直播。让赵老师在视频中教大家制作盘扣。没有回放,一遍过掉。台下的孩子必须精神高度集中。现场来看,孩子们也是全神贯注的。
直播结束,体验也结束。这个时候,我再问孩子们的感受(很多孩子在现场是没有做起来的),那些没有做起来的孩子说,太不容易了,做一个小小盘扣的都是如此困难,不要说要做一件完整旗袍了。做起来的孩子们则是感受了那种工匠的灵巧。
在孩子们体验之后,再去问,那种感觉才是真实的,才是有落脚点的,才是具体的。
在这个直播环节,我们甚至想着不去达成什么目标,比如要有多少人会做。我们只要体验,体验那种传统工艺。体验了一把“老艺人“的感觉。
有一点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就是上面说的,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分外其中,原本我觉得,这个环节孩子们应该是很激动的。
03
连接
第三个关键词是连接
谷歌公司不生产内容,但是提供内容的连接方式。尽可能在好的内容送到用户手中。
我想教学中的直播教学,也应该有一种连接的理念。
我们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包打天下,在每一个环节都是最强的,而身边牛人遍地开花。何必利用直播把这些牛人请到课堂中来呢。
这就是借力打力。
想今天的制作盘扣。我真的不会,学会了很多次还是不会,在家已经给赵老师吐槽了。
我在现场跟孩子们说,丁老师是不会的,但是请来了赵老师来教大家。这不是为了教学效果骗孩子们的,我是真的不会。
我真的不会,那就请赵老师了。
连接让课堂不再是一个老师讲。
写在后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