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和剂量

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 ,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1千克
用法用量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大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酌减。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细缓。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脾虚痰多者。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临床运用 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清稀量多等病属脾虚湿盛者。
方解

本方证是由脾虚不运,湿浊内阻所致。脾虚不运,饮食不化;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清浊不分,故见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为佐药;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方歌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片玉痘疹》卷五: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人参、白术(去油炒)、白茯苓、粉草、山楂肉、陈皮、桔梗、木香枳壳(炒)。
用法用量 上用水一盏,砂仁1个(捶碎),为引,煎服,不拘时候。
功能主治 痘疮,脾胃气弱不能消食
出处 《片玉痘疹》卷五
展开全部内容

《镐京直指》: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东洋参2钱(米炒),白茯苓3钱,煨肉果1钱5分,炒薏苡5钱,炒车前3钱,仙居术2钱(炒),淮山药3钱,冬瓜子3钱,桔梗1钱,炒谷芽5钱。
做法步骤

上为末服。

功能主治 久泻伤脾胃,气虚脉弱,饮食不化。
出处 《镐京直指》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莲子肉(去皮)1斤,薏苡仁1斤,缩砂仁1斤,桔梗(炒令深黄色)1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斤半,白茯苓2斤,人参(去芦)2斤,甘草(炒)2斤,白术2斤,山药2斤。
做法步骤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苓白术丸”(见《医林绳墨大全》;改为膏剂,名“参苓白术膏”(见《杂病源流犀烛》)。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胸脘闷[],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出处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婴童百问》卷二: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扁豆(炒)2钱,人参2钱,茯苓2钱,白术(土炒)2钱,甘草(炙)2钱,山药2钱,米仁1钱,砂仁1钱,莲子肉1钱,桔梗1钱,天麻5分,藿香5分。
做法步骤

上为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枣汤送下。
功能主治 急惊下后和气助胃。主
出处 《婴童百问》卷二

幼科指南》卷下: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白扁豆(姜汁炒)1钱半,白茯苓1钱半,山药1钱半,甘草1钱,桔梗1钱,薏苡仁1钱,莲子肉(去心)1钱,川芎1钱,当归1钱。
做法步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

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功能主治 小儿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名曰哺露。
出处 《幼科指南》卷下

《回春》卷三: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子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豆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做法步骤

上锉1剂。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功能主治 气虚泄泻。
出处 《回春》卷三

医学心悟》卷六: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人参1两,茯苓(蒸)2两,山药(炒)2钱,苡仁(炒)2钱,扁豆(炒)2钱,莲子肉(去心,炒)2钱,砂仁1两,神曲(炒黑)5钱,甘草(炒)5钱,白术4两(陈土炒),陈皮1两(微炒)。
做法步骤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每用3钱,开水送下。
功能主治 健脾养胃。主痈疽脾虚者。
出处 《医学心悟》卷六

《己任编》卷三: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人参、茯苓、白术、米仁、山药、扁豆、芡实、砂仁、桔梗、川黄连、甘草(一方有葛根)。
功能主治 小儿疳症,头大肚大,筋青,四肢独细。
出处 《己任编》卷三

《诚书》卷八: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厚朴、肉桂泽泻、诃子肉、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煨)。
做法步骤

上为末。

用法用量 米汤调服。
功能主治 小儿惊风。久吐、久泻、久痢、久热之后,目陷无神,唇燥烦渴,厥,掌中热。
出处 《诚书》卷八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人参、白术、茯苓、炙草、干葛、木香、藿香、麦冬
用法用量 《种痘新书》有炙耆。
功能主治 痘已靥未靥,身热不退,烦渴不止。
出处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种痘新书》卷四:参苓白术散

配方材料 白术1钱,人参5分,茯苓5分,苡仁5分,莲子5分,山楂5分,神曲5分,肉豆蔻(去油)4分,诃子(煨,用肉)4分,陈皮4分,白芍5分,木香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 健脾去积。主痘疮虚泄。小便清利,其粪或白或黑,或饮食不化,其气腥,其泄则滑溜自下而无声者。
出处 《种痘新书》卷四
(0)

相关推荐

  • 方1479

    快气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砂仁250克,香附1000克,甘草1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盐汤点下.亦可用饮片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

  • 千方百剂:和中汤

    <家庭治病新书>:和中汤 [处方] 白芍1钱5分,厚朴1钱5分,枳壳1钱5分,藿香1钱5分,青皮1钱,砂仁8分,广木香8分,生甘草6分,干姜6分,黄连6分. [功效与作用] 痢疾,不甚实甚 ...

  • 控涎丹的组方和剂量

    组成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功用攻逐痰饮.主治水饮痰涎停于胸胁,胁肋疼 ...

  • 温肝汤的组方和剂量

    方剂 / 方剂 温肝汤 组成 当归 枸杞子各6克 茯苓 肉桂 乌药各4.5克 木香1.5克 小茴1.8克(炒)吴茱萸4.5克(开水泡一次用)生姜2.1克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治肝肾阴寒,阴缩. ...

  • 十味温胆汤的组方和剂量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90克),白茯苓(去皮)一两半(45克),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人参各一两( ...

  • 附子理中汤的组方和剂量

    很多人知道附子理中汤取自于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二"三因极-病证方".具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的功效.主治五脏中寒,寒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附子理中汤的组方和剂量,今天 ...

  • 经方组方配伍,剂量因素至关重要,

    经方药味少而用量变化幅度大,剂量随证而定,现今有些医家用药的变化幅度很小,不管证重证轻,证急证缓一律采取常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疗效.经方组方配伍,剂量因素至关重要,同样的药物组成,剂量不同,则方 ...

  • 毓麟固本膏的组方和剂量

    毓麟固本膏 配方材料 杜仲 熟地黄 附子 肉苁蓉 牛膝 破故纸 续断 官桂 甘草各120克 生地黄 大茴香 小茴香 菟丝子 蛇床子 天麻子 紫梢花 鹿角各45克 羊腰子1对 赤石脂 龙骨各30克 麻油 ...

  • 消风散的组方和剂量

    消风散 配方材料 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6g),甘草 木通各五分(3g)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能主治 疏风止痒 ...

  • 甘草泻心汤加减方的组方和剂量

    配方材料 生甘草9克,川黄连4.5克,黄芩9克,干姜4.5克,大枣5枚,制半夏6克.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方剂汇www.fane8.com],日服2次. 功能主治 苦辛通降,清化湿热.主湿热生 ...

  • 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和剂量

    九味羌活汤 配方材料 羌活1两半,防风1两半,苍术1两半,细辛5分,川芎1两,香白芷1两,生地黄1两,黄芩1两,甘草1两 用法用量 上九味畋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