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情缘
去年春节,我是和几个朋友在厦门度过的。无论是风情万种的小岛鼓浪屿,还是热闹非凡的中山路,还有历史悠久的厦门大学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在环岛路骑行的经历。那天我租了一辆红色的单车,在海风的吹拂下,阳光正好,椰树和白云一路陪伴。清新自然,心清气爽。
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了自行车的加入,变得更是不一般了。双手搭在车把上,一时间我竟忘了自我,对自行车的回忆也像潮水般汹涌而来。
我最早的关于自行车的记忆是父亲的那辆褐色的老旧的自行车,没有问过什么时买的,多少钱,一记事它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到现在我想应该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的光景吧。记得小的时候,父亲用那辆自行车带着我去县城看杂耍,吃诱人的冰糖葫芦;也曾记得我坐在车大梁上父亲带着我绕过好几条陌生的胡同,去村外的大场看看不懂的大戏;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家门口等下班的父亲骑着自行车回来,看看车把上挂着的黑皮包,鼓了没有,里面有没有好吃的。
大到十来岁的时候,父亲又是用这辆自行车教我骑车,他拽着后车座,我双手扶着车把,车子很不听话,一次次把我摔倒。父亲鼓励我说:“眼睛看着前边,扶好,没事啊!我在后边把着呢!”我信以为真,自己骑行了很远。下来后发现后边根本没人。虽然有上当的感觉,但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那个年代,学会骑车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生的的乐事!
几年后,我终于考上了县城的高中,全家人都为我高兴。不惜钱财为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车是大雁牌的,或许与“飞鸽”“永久”比算不上名牌,但是之前有亲戚买过,口碑不错,所以就决定买了。更让我不能忘怀的是,那是大哥坐车去买的,而新车是大哥骑回来的。要知道从专卖店骑到家,大哥要一口气骑将近四十公里呢!那个牌子的自行车专卖店当时好像只有北京有。当我考上大学,电车行驶过热闹的街区,不经意间的一瞥,我竟看到路边赫然写着的大雁牌自行车专营店,我的心竟很长时间安静不下来。
还记得高一那个深秋,我骑着车迎着风,感觉到了丝丝的寒意,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把一件新缝制好的棉衣送到我面前。我只是惊诧了一下,想说点什么却始终没有说出来,穿上它,那一冬都没觉得冷。而今,母亲离开了我,我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女儿。
那时候,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真的需要拼尽全身的力气,一天来来回回好几趟,也没有觉得累。晚自习下课后,与村里的男生一起骑行在漆黑的大路上,便没有了恐惧,虽然有些尴尬,也只好说“柳絮太多了”,或是“雪还很凉”这样的话缓解一下氛围。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离家较远的小镇教书。虽然时光已飞奔到九十年代,依然是不大方便的交通,自行车仍然是不离不弃的伙伴。很是羡慕有些同事已骑上了小木兰(摩托),而我只是变换了自行车型,改成了山地车以适应那段很长很长的慢爬坡。一天早上,山地车竟然坏了,我着急上班,正在吃饭的大姐二话没说放下碗筷就急急地把车修好了。之前大姐在大队部车行干过修车的活计,所以家里的自行车出了问题,都先找她。任劳任怨的大姐,总是随叫随到。
骑车走过的路,往往也会给人带来很多的思考,诸如每天上班往返的坡路,当我精疲力尽地骑上去的时候,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而折返的时候那种轻松惬意又让人忘了来时的痛。我已记不起少年的时候,和那个邻家女孩一起是如何登上的山顶,只记得在半山腰的土坡上,我们像两只快活的燕子俯冲下来,一直溜一直溜,直到几百米外,自行车还是不肯自己停下来。在人少车少的路上,在时光鲜嫩的岁月里,我们就这样兜着风,享受着青春的甜美。而这种美好的感觉,对于生活在紫禁城的废帝溥仪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把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感受骑车时风吹过脸颊的快意。那种感觉甚至让他忘掉了帝王的尊严!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或许就是青春年少,最值得回忆的可能就是那个张爱玲笔下“噢,你也在这里”的那个人。你可能记得他的很多,而我却清楚地记得初次见面时他骑来的暗红色的自行车,那是辆普通的山地车,靠在墙角,就像他人一样杵在那里手足无措。后来啊,我就成了车座上的常客,在郊外,我们把车子横放身后,吹着四面的软风,尽情欣赏着遍地烂漫的野花。一辆单车,一对年轻人,一片野花或许就是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
再后来,不知怎的,自行车这个曾经的朋友却被我弄丢了,或许是越来越便捷的交通,或许是日行万步的健康新理念,或许是私家车已进入千家万户……
直到有一天,社区志愿者清理车棚,在一片废旧的自行车队伍里,我终于找到了目标。我掏出手机拍下了这一幕,感叹着时光的流逝,又兴奋着今天的所处的新时代,自行车这个默默无闻的朋友,陪我度过了天真的童年,浪漫的青春,和洒脱的中年,它单薄的车轮也曾碾过共和国厚重的历史,见证了民主共和的艰难,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见证了如火如荼的新时代……
正在遐想之际,一个小青年骑着一辆共享单车忽然出现在我面前,打断了我的回忆。我想这大概就是时代赋予自行车的新的使命,让它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高玲敏,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级教师,热爱生活,爱好写作,《马刨泉往事》《美国的鳞爪》《永远的老槐树》《易水湖》《爱要怎样说出口》《乡愁》等多篇文章发表在燕鼎及其他媒体。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房山作协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