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归元》---序言

中国文化浩浩汤汤,繁若星辰。究其原,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而后出易,医,道,儒,墨,五家文化形态,而以子,史,经,集,别,杂,总分为六大类别。医,即医家,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全世界人类文明最好的贡献。因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而阴阳五行,外化龙形,是中国社会进入文化文明的标志,而世界其他区域,因图腾而出宗教,然后有宗教文明,这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区域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优异于世界各地的所在。(宣扬龙为图腾者,皆为宣扬西学者,以西学解释中国社会,悖之始已久;今日之中国,非昔日之中国,当回归于中国文化本原,所以解读中国社会用中国本原的文化,中国文化根系阴阳五行,一切具有中国典型性的代表物,无一例外,都归于阴阳五行的体系。所以说,龙,是阴阳五行外化,非图腾。)

中国医学,是医家文化, 欲成医家者,须先博览群书十数载,熟谙中国文化六大部类,方可体悟思想文化有成,再通阴阳五行体系,从而感悟自然大道之所在,察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源远,体悟有成,后可入医道,则成医家,这是中国医学医家发展的必有之路,非后世或学于师,或学于家,守一室之明,不见天光大好。

中国医学之道,成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又为医家四世,或叫医家四圣,进入医道则精读于四世,方可用药。及至汉代张仲景发展出中国医学的医药互证体系,即是医理以阴阳五行通达不颇,而药物以阴阳五行配伍,运行无碍;以医理观病,则必用其药,以药物观病,则必应其理;以医理为阴,容岐黄之理,以药物为阳,容伊尹汤液;外化于医之实践者,上则望诊,中则问诊与闻诊,下则切诊,这是中国医学的本原真谛,传世之方剂,虽有千万,然而万变不离仲景之妙传。倘若没有博览群书作基础,医家四世之书,难以读通,难以体悟,何以成医家?医家修为高低,乃阴阳五行修为高低来决定,高者一剂,则神,低者,五剂可通,五剂不见其效者,定是庸医。

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社会时代的大动乱时期,加上佛教,道教的流行,社会消沉思想流行,躲祸避世心态滋生,而这一思想导致对于文化认知产生偏见,而对于医家理解,开始进入歧途,医家顿佚,医者丛生,在此际中国医学的四大分类医药,养生,针灸,推拿及骨伤分科,得到确立。后经过隋唐,到北宋,此刻原本根于阴阳五行的易学,始用太易而变成起用太极,用少阳提升到用老阳,殊不知物壮即老之常理,所以中国文化全面走入歧途,中国文化遂不再引领世界文化之潮流。太极理论也影响医家发展,此际医者形成以脉法为宗,以方剂为用,背离医家大道,何其远矣,这是中国医学出现偏差的根本所在。

以方剂药物为用,促使中国药学向纵深进一步发展;虽然发展如火如荼,于药物本身来说,是发展和细分,而对中国医学而言实则进入歧途,不明阴阳五行机理,妄自以药材外表形态区分阴阳,更有好事者,以此出现所谓理论指导,片面鼓吹某药物,或产地,或阴阳,或分类,中国医学正道,遂为歧途所代替,医理顿丧,良医不存。中国社会全面进入理学儒教时期,处处皆为名医,皆为理学儒教体系下的名实之徒,沦为卖药郎中,医家沦丧,不知医学真功,更不言中国医学真谛。而静心研究医道者,或许思想认知,或许医术的感悟,或文化积累之薄发,或体悟之感触,生发回归医学大道之感慨,促使医学分科的必然成立,为医学发展出现新的进步。

1850年中国社会开始工业革命,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风潮,崭新的时代和社会到来。在中国医学经络脏腑理论发展上,出现经络注射法,这是中国医学的近世最好的进步,也是中国医学发展和创新的新历程。当下最紧要是要回归中国文化大道,确立阴阳五行的文化核心基础,才能够更好的承继中国文化的优秀所在,并且在这条道路上,,社会认知再次回到始用太易的状态,将会焕发中国文化的灿烂时刻;医道回归,中国医学在阴阳五行的认知下,医药互证的理论体系才能够全面恢复和建立,进而修正历史传承中国医学文献的错误和不当。如此,则中国医学以正道行天下,社会无因病而亡之人,更无因医致死之人。

(0)

相关推荐

  • 漫说中医|《黄帝内经》:医道之宗|王守富专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居四大经典之首,包括<素问>.<灵枢>(也称<针经>)两部分,共162篇,约18万字左右,是我国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5)

    十三枳实 枳实,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破结气,消坚积,泄湿热,除火邪,结胸痞满,痰癖症结,水肿胁胀,胸腹闭痛. {枳术汤}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枳实薤白桂枝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2)

    三大黄 大黄,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泄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除腹满而破癥瘕,消痈疽而排脓血.郁滞热而生,戊土之不降,是以大黄扫腐败,去宛陈,荡除旧痹而为之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6)

    十六附子 附子,辛温之性,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入水府而暖水泻湿,走中宫而除寒温脾,补续将断之阳根.手足厥冷之途,脏腑阴滞之痛,踝膝挛拘,经脉寒瘀,浊阴逆上,回哕噫,提清阳,止于胀满. {附子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1)

    一 桂枝 桂枝,辛温之性,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通经络而达营郁,解肝木而化郁热,调木气风邪,升土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善止通楚,常去湿寒而开痹涩. {桂枝汤}   桂枝三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中国药学篇

    上篇 中国药学,基于阴阳五行所生,故有自己独有得功用标准,非西方药学可比,药物运行机理不同,焉能用同一机理.中国药学,在近世的发展成就,莫过于中药注射法的应用,这是中国医学借鉴西方药学的优点,创新式的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医理---归元篇

    上篇 既知阴阳五行为中国文化之本原,后文化发展出易,医,道,儒,墨五家,随后文化分化出形形色色的不同门派种类,然而本原不出此五家之本也. 医家, 是中国医学本原,是传承文化载体,以文化储备为基础,以医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7)

    十九泽泻 泽泻,咸寒之性,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泻湿而利水,利小便,善通淋,消气鼓,除水胀,膈噎反胃之常,眩冒燥渴之备.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猪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