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夏朝的文字

正文字体大小: 中 

[转载]中国夏朝的文字

 

 (2016-11-12 17:40:46)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法篆刻

原文地址:中国夏朝的文字作者:马贺山

    中文,是世界各种文字中,具有象形特征的典型。夏朝,之所以是一个朝代,是因为世袭。之前的领导权,是禅让形式的转移。那时的文字是什么样的?

   由于某些历史学家胡适顾颉刚等否认夏朝的存在,而郭沫若随声附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乱,夏朝不存在,夏朝文字何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关于夏朝文字的记载呢,请看如下史书: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都提到了“仓颉造字”。尤其是汉代的纬书,也记载了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春秋元命苞》一书中,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等等,许多史书上已作记载,看来仓颉造字无庸置疑的,也是今天的某些人所反对不了的,尽管他们提出了各种借口,也无济于事,仓颉造字就是仓颉造字,中华民族的祖先仓颉早在五千年前,不仅造字,还整理了文字,还推广了文字,流传至今的[仓颉书],就是黄帝时代有文字的一个确证,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
至于夏朝有文字,史书上同样有记载,。[淮南子。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尚书。多士]篇记载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从这里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夏篆帖,正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从文字整体来看,三代文字可大致分成为祖孙三代,属于同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来自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来自同一个家族,属于近亲,是割不断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近亲。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将夏、商、周三朝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东西,那就是——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明将它们紧紧的扭在了一起。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商朝的先民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并无文字,当商王成汤赶走夏桀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因为他们对文字与文化并没有多少认识,也并不重视,到了盘庚时期,将都城迁至殷以后,才大范围的使用夏朝遗传下来的民间俗体文字,这也正是造成夏朝的官方文字与商朝的民间俗体字之间相差悬殊的真正原因,尽管相隔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仍保留着比商朝的民间俗体字先进的一种优势,用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尽管是三百年前的京城女子,也要比三百年后的乡野丫头时尚得多,这正是为什么造成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进步的根本原因所在。

周朝的甲骨文是沿习和继承了商朝的甲骨文,并无多大发展。周人原是生活在岐水一代的姬姓民族,农耕发达,与姒姓同根同源,人少无文字,夏时使用夏文字,商时使用甲骨文,周武王讨纣伐商时,是打着“奉帝命复有夏”的旗号,当把商纣赶走,建立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又恢复并且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这就是周篆为什么与夏篆如此接近和相似的真正原因。

这些夏篆字体非常的成熟,非常的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而相比较之甲骨文则显得很原始、很落后,异体字很多,这正是民间俗体字的重要特点。文字和人一样,不进则退。不常使用,或者很少使用,文字就会落伍,就会退化。尽管商朝有国六百余年,但在前三百多年里,商朝各王一直在东拼西杀,处于经常迁都的状态,商民族人较少,又是以游牧为生,无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造成了整个夏朝文字的荒废。盘庚迁殷后,由于占卜的兴盛,这才让夏朝的民间俗体字派上了用场,将占卜过程及结果,用夏俗体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才有了甲骨文。

夏篆帖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夏朝的官方文字的本来面目,它不但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还比商朝甲骨文进步,成熟,美观。

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距今约5000年左右,属于母系始祖时期。而母系氏族社会的沿袭时代更为宽泛,可以上溯至7000年左右。

   苍颉书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苍颉书]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夏禹书

出鸟,聂子坐引参,
屯矢尚干巳。
[夏禹书]释义:
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
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
[夏禹书]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夏禹书,传说为治水有功的夏代王室的祖先——大禹所制书体或所书字迹,即钟鼎书或蜾匾篆,总共只有12个字。因千百年来无任何识别出的释文流传下来,所以被称未千古之迷;甚至赋予神话般的传说,更加增添了它的不可辨认的神秘色彩。是中国八大无法破解的古文字之一。

《大观帖》译其全文“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这显然无法通读,学术界也不认可。

《四库全书·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如果可以证明夏禹书的真实性,则说明汉文字开始形成于夏代。

   就目前的情况看,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曾说:'历史是文字很发展以后才能产生的。中国的上古史,目前虽已没有完整的记载遗留下来,但我们如果说距今四千年前已是有史时期,并不是过分的。卜辞里所记先公先王,一部分是在夏时;

《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史记》对夏商两代的世系,年数,和史事,都有过详细的记载;春秋时铜器铭次辞积载禹的功绩,孔子称述尧,舜,禹;许多虞夏的文化,在春秋以后还保存着;这种种都可证明夏代已经是有史时期。同样,我们可以说夏时代,文字一定已很发展。
唐兰在这里分析的很透彻,很中肯,夏朝有十四代十七王的世系传下来,本身就说明夏朝已有完备的成体系的成熟的文字,夏朝已经进入了文明的时代。
而以郭沫若、徐中舒等人则持不同意见,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夏代论理只能在新石器时代,当时连文字的有无都还是疑问。

徐中舒则在[夏史初曙]一文中,也作出了夏朝无文字的结论:他说中虞、夏文化分布之区,原与仰韶文化为近,古代虞、夏两族从黄土高原逐渐发展到河西、河东以及伊、洛、汾、沁之间,乃受龙山文化影响而形成二里头文化,当时应当还没有文字。不然,为什么他们的后裔,如匈奴,如越,都没有文字保存下来呢?

文字滥觞于大汶口文化,后来为殷商所继承,由巫卜这个集团的人,世代相续,沿袭使用,在使用中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殷王每事都要一再占卜,无日不卜,无事不占,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事记录下来,以观验与不验。

文字就是在这一班巫人手中,日趋纯熟,以至完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已备六书条例,这是武丁以后二百七十余年的卜辞。这已是殷代晚期,文字到这个时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文字出现,也是夏代没有文字的默证。”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又强调了一次:我们根据周初的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周书。多士],可以知道夏代先人无册无典。典册就是记录,夏代既无记录,则夏民族是否已经发明文字,还是一个问题。

其实夏朝已有文字,而且是成体系的成熟的文字。不同意那种认为文字到商朝后期武丁时代才发展成熟、应用。

文字不是商人发明创造的,也不是夏朝人发明创造的,是黄帝时代的仓颉造的,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文字非一人一时所造,将造字的功劳归于仓颉一人,是不公平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他不过是一个整理文字、推广文字的人。客观的说,仓颉是发明汉字的代表人物人。

在天水境内,人们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卜骨。天水考古发掘出的傅家门遗址,据测定距今5600-6000年左右,其所发掘出的罕见祭祀坑内,出土了六件珍贵的卜骨,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卜骨。祭祀往往与占卜活动同时进行,先民只要举行祭祀活动,也要同时搞占卜,以测吉凶祸福。到了虞夏时代祭祀与占卜活动已被记录在象牙和龟甲上了。这种文化与宗教现象,在[禹王碑]上,已有明确记载:'劳余神禋,鬯曼吉徙。’说的是平时治水之余以烟祭祀神灵,用芬芳的美酒以享神,通过占卜,神灵昭示;迁徙大吉。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夏代人的占卜方式及内容情况。

   [一]

有祟 若称悫贞 天师去 鹊木

寝封寝小 旨兄有祟有室 伯令

有亡人 赐木方 阳豸 赐祟

五木卜 若称悫贞 阳豸 赐木叔 史乃马是各周 天子万年 王占俞

其徨 天子显 易录 鹊史

   [二]

祟人 称若 木日帛

帝旦 木仁文 有六十鹿

唯燕簋 三与子 有女祖人

大贞 无今有豸 仁木

日帛卜 三与人 簋燕阜

吉作文 鹊木 女其人

  [三]

祟 若仁称悫贞 令方仁下上佑 祖令兄阜

灾三女祖 儿卜 燕作三日子 七四吉贞

有亡 冻作三子兀 有又春兄帝 日

帛卜簋

公作受笔七于 吉候谷土上 唯舟上七七

鹿 鹿长

从以上三版来看,都是古人所称的尺二神龟,在商周时期,都很少见,被世人视为宝龟。可以说,夏朝王室的占卜活动,已很盛行。在商朝甲骨中,一般都在前辞内,先锲刻占卜时间,贞人名称,而在夏朝时期,则标明占卜的种类,如日帛卜、五木卜,几乎每版都有。

日帛卜,是夏朝王室为祭祀日神,设重案重帛,先卜后祭的一种做法。日为日神,币为帛,古有祭祀先卜的规定。[周礼。天宫。掌次]记载:'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帛重案。

[周礼。春官]说:'凡卜巫,既事,则系帛以比其命,岁终则计之,其占之中否。’系帛,是指将龟卜之颂词,书写在帛上,或书写在竹简上,然后用帛把龟甲与竹简系在一起,以备到年终时,审看是否应验,这种系帛的占卜方法,是夏朝的占卜方法,到周朝时,又被姬姒一家的周人恢复。

五木卜是指夏朝王室为祭祀天地神灵,降灾避邪而进行的占卜活动。'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五行也,古之圣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从二,象天地,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周礼。春官]载:'凡卜巫,君占体,大夫占龟,只占墨,卜人占 圻。’体为兆象,君主以五兆言之。木为木星,又称岁星,古有五星配五行之说,夏朝王室往往以五行[即卜有五兆]来解释人间的吉凶祸福,祭拜木星神就是为了避邪驱灾,祈福于天,永保天子长寿,江山万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