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8修务训诗解1圣劳形虑兴利除害
《淮南子》卷18修务训诗解1圣劳形虑兴利除害
题文诗:
或曰无为,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
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不然.
尝试问之: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
其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莫得无为.
古者之民,茹草饮水,采树木实,食蠃蠬肉,
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
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地势高下,
尝百草味,水泉甘苦,令其人民,知所辟就.
当时一日,遇七十毒.帝尧而立,孝慈仁爱,
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
南道交趾.流放讙兜,之于崇山,共工幽州,
殛鲧羽山;而窜三苗,之于三危.帝舜作室,
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处,
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霪雨,
栉扶狂风,决江疏河,凿通龙门,开辟伊阙,
修彭蠡防,乃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
定千百国.汤致聪明,夙兴夜寐,轻赋薄敛,
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赈困穷,吊死问疾,
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整兵鸣条,
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此五圣者,
天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不懈.
【原文】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
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乃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
【译文】
有人说:“所谓无为,就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拉他他不来,推他他不去。像这样子,才叫把握道的原则。”我则不是这样认为。
试问:“像那神农、尧、舜、禹、汤,可以称圣人了吧?”明白道理的人肯定不会作否定的回答。从这五位圣人身上,可以看出他们不可能是“无为”的,这是十分清楚的。远古时候,人民吃野菜、喝生水,采树上的果实充饥,吃生的螺蚌肉裹腹,经常得疾病和受到有毒食物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神农便开始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观察土壤的干燥潮湿、肥沃贫瘠、地势高低,看它们各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神农还品尝百草的滋味、泉水的甜苦,让人民知道怎样避开有害的东西、趋就有益的事物。这个时候,神农一天之中要遭受七十余次的毒害。尧帝确立奉行孝慈仁爱,对待人民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
他亲自西临沃民国,东至黑齿国,北到幽都,南达交趾。他将讙兜流放到崇山,把有苗迁徙到三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又在东方的羽山将鲧杀死。舜帝建造了房屋,修筑了土墙,用茅草、芦苇盖屋顶,使人民不再住野外穴洞,都有了房屋家室。他又去南方征讨作乱的三苗,死在去苍梧的途中。夏禹冒着暴雨、顶着狂风,疏导江河,凿通龙门,开辟伊阙,修筑彭蠡湖堤防,乘坐四种交通工具,奔忙在河道、平原、丘陵、沼泽,随着山势砍削树木作记号,平整土地、治理水域,这样安定了一千八百个国家。
商汤起早摸黑,用尽智慧思考国家大事;减轻赋税,使人民能过得宽松富裕;布施德惠,以救济贫困;凭吊死者,又宽慰病人,供养孤儿寡妇。因此人民亲附汤王,使政令能顺利执行。在这样的德政下,汤王在鸣条整治军队,把夏桀围困在南巢,谴责夏桀的罪行,然后把他流放到历山。这五位圣王,都是天下威望很高的君王,他们劳累身体,绞尽脑汁思虑国事,为人民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的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