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语——非洲的“摩斯”密码
“讯息是否传出,成败就在今日,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 电影《风声》中的这段感人台词就是用摩斯密码编译而成。
摩斯密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由美国人发明于1837年。其实,在非洲很多原始部落,类似信息传递方式早已出现,那就是非洲“鼓语”。
非洲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就是说话鼓。这种鼓呈沙漏状,两端蒙皮,鼓绳细密有序的连接着两张鼓面。鼓手演奏时将鼓夹在腋下,通过控制鼓绳的松紧来调节敲击鼓面时发出的声音。一个训练有素的鼓手,可以用不同节奏的鼓点来模仿语言发音的抑扬顿挫,把单字、短语和句子的声调和语调打出来,便成为了“鼓语”。
非洲鼓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向喜欢的女孩表达爱意, 传播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消息,发布战争警报,讲讲故事,朗诵诗歌,甚至可以来段荤段子。 鼓语是属于自己人才能听懂的秘密语言,据说当年葡萄牙在非洲殖民期间,为了防止黑奴反抗,鼓还一度是被禁的乐器。
“鼓语”打击技巧虽然被少数人所掌握,但传达出的信息大多能为部落人所理解。而且,这种信息不是直白的重复性叙述,而是一种高度诗歌化的习惯短语的音调节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比如妻子用鼓声召唤外出狩猎的丈夫回家吃饭,不是类似于“他爹啊!回来吃饭啊”之类的单刀直入,而是这样深情婉转的:
灵魂属于森林的精灵啊,回来回来
回到属于森林的男精灵的木瓦小屋
女人和洋芋在等待着你,回来回来
再如传达孩子降生信息的鼓语:
接生的衬垫已经卷起
我们感到浑身都是力量
森林里来了一位女性
她属于这个开放的村庄
参考《公路商店》
非洲人民太热爱鼓,据说非洲有几百种类型的鼓。鼓手也会根据鼓的形状和大小,顶在头上,夹在腋下,支在腿前,背在肩上等等,都不足为怪。
演奏时,鼓手会用手掌、手指分不同力度敲打、摩擦鼓面的各个部位,以发出高、中、低音等丰富的声调。有的鼓则需要专用的鼓槌。在演奏高潮的时刻,也不排除用拳头和脚后跟击鼓的。可以说,鼓已经成为非洲人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已经达到无鼓不欢,人鼓合一的境界。
非洲鼓大多是用树干木头掏空制成,也有用葫芦、陶土容器等承载的。也许非洲人民的艺术天赋不允许有素面鼓的存在,鼓身上多多少少会装饰有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以及各种花样纹饰。这些装饰与非洲人的宗教、社会生活和审美取向有关。
非洲鼓面皮多以山羊皮和牛皮为主,个别会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等。也有的鼓不需要蒙皮,像在尼日利亚、几内亚、喀麦隆等国家,有一种长度一两米左右的开口木鼓,也叫“梆鼓”。是将一截大树干中间掏空,树干表面一端留两个细长方形的开口,由于开口两边木头厚度处理的差异,用木槌敲击不同部位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各种音调,非常神奇。这种鼓除了演奏音乐外,也用于传递消息和预警。
非洲鼓除了能“说话”以外,还在非洲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舞蹈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出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鼓声渗透到非洲人一生的各个方面。
非洲人民是一个以舞技闻名的民族。如果说,没有舞蹈,就没有非洲人的生活。那么,没有鼓,非洲舞蹈也会黯然失色。
尤其是在热烈的宗教仪式舞蹈中,身着各色奇装异服的人们,迎合着节奏不一的鼓点声,激情舞动,忘却了自己和他人的存在,而与天地、自然、神灵融为一体。
非洲鼓欣赏:
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网络等高科技通讯产品逐渐走进了非洲人民的生活,“鼓语”也慢慢失去了依存的环境。但是,非洲鼓乐却作为代表非洲人民最具智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期待非洲鼓能有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