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去做园丁还是木匠
《园丁与木匠》是一本育儿经典作品,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教养模式——“木匠式育儿”和“园丁式育儿”。 其实,这两种育儿方式完全可以对照到学校教育——木匠式管教与园丁式培养。
木匠式管教很流行,大家应该很不陌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长了好多年的那棵梧桐树被伐掉了。父亲请了村子里最有名的木匠世家,想要打造一个橱子。请来的木匠是父子俩,父亲老道经验丰富;儿子头脑灵活,颇受真传。我以为,用不了多久,家里就会出现一个超级漂亮、十分有用的橱柜。可是,这爷俩在开始干活的第一天就吵了起来,以致父亲愤然拂袖而去。他们争吵的原因,主要是在木材的使用上发生了分歧:按照父亲的意思,要为我们家打造一个与他们家大小高低相同的橱子,如此就要截去一大块木料;按照儿子的意思,可以按照木料的尺寸,将橱子做的稍微小一些,如此就可以做出两个橱子。最终,家里尊重了老木匠的意思,请他回来继续做橱子。而那棵梧桐树三分之一的木料都成了废弃物。
就像那个老木匠一样,木匠式管教者往往是在内心里为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他们家的橱子,然后努力打造出符合某种标准的学生。在这种管教之下,不管学生自身如何,也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多大,都必须按照既定的“橱子”模样去发展。符合标准的就是成功者,不符合标准的就会被放弃,以致于很多原本可以有无限希望的学生,就像被锯掉的那三分之一木料一样,失去了做自己的机会。
园丁式培养大家叫得很响,却又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在很早的时候,教师就被称为园丁,辛勤的园丁一度成为教师的誉称。事实上,老师也的确像园丁一样在履职:手持大剪刀,哪儿冒出来不合规矩的枝枝叶叶,就马上冲过去剪掉;眼盯着芹菜畦,哪儿冒出来一丁点儿“异类”就立刻拔掉,哪怕是比芹菜还要珍贵的物种。这就是被我们很多人误解的“园丁”,从根子上来说更像是木匠。其实,真正的园丁并不是这样的一种定义。真正的园丁应该竭尽全力去营造一个安全的、可以按照自己原本模样去生长的菜园,让芹菜长成最好的芹菜,让茄子长成最好的茄子。
这里的园丁式培养,除了要能够让所有生命都长成最好的自己,还要让每一个培养出的学生都能够适应未来千变万化的环境。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让芹菜长成茄子,也不是让茄子长成芹菜,而是让他们各自长成自己,并且是长成具有茁壮生命力的自己。精心营造一个可以滋养人性的生态,让各式各样的生命自已生长,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园丁应该去做的事情,是职责,也是使命。
所以,作为教师去读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收获育儿的经验,更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倘若,你已经开始在思考——我应该去做园丁还是木匠?那么,这本书的意义也就得到了最优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