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当成笑话却一夜爆红,对手惨遭封杀,他竟出尽风头···

上次所长盘了赵本山,从农村孤儿到东北“地头蛇”,再到一夜封杀后的风雨飘零,可谓是本惊天的传奇。

而放眼当今喜剧界,能和赵本山分庭抗礼,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还有郭德纲

两人相差十六岁,皆是白手起家,做到行业领舵的大家,也都在麾下聚拢了大帮弟子。

前者有五十余位赵家班成员,而后者有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近百名德云社弟子。

前者一夜间跌落谷底,至今也只能在徒弟的直播间中露面。

后者却节节高升,去年还大张旗鼓的招收“龙”字科弟子。

到底是时代的洪流让两朵浪花各开一边,还是命运的捉弄让他们错开了山巅?

要找到答案,就要从80年代说起...

01

80年代,文艺界百舸争流,相声圈就是其中一簇浪花。

常宝华、师胜杰、姜昆、李文华、侯耀文,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名家。

(侯耀文)

市井人家,寻常百姓,也不乏相声的口口相传,捧哏之声。

成长在天津卫的郭德纲,更是在其熏陶下长大。

(幼年郭德纲)

彼时郭德纲年纪虽小,但已颇有曲艺底蕴。

7岁学评书,9岁讲相声,12岁打西河大鼓,走的是正儿八经的传统路子。

(童年郭德纲)
但主流相声圈,非常讲究师承派别那一套。
郭德纲一没拜师、二无门派,再会使活,也是行内人眼里的“野路子”。
他要是想被人认可,首先得找到一个肯收他的门派。
(右一 郭德纲 右二 姜昆)
找来找去,他决定去隔壁的北京碰碰运气。
1988年,他第一次闯北京。
16岁的他,考入了北京某说唱团,踌躇满志,带着一身说学逗唱的本事,立志要成角儿。
(青年郭德纲)
可惜没几天,就因为历史原因被“原路退货”。
这是郭德纲从艺道路上第一次吃瘪。
他还不知道,往后的路上,这样的失落他还会经历很多。
02
后来,团里有个小伙,靠一身本事火遍中国,又突然销声匿迹。
他就是洛桑。 
(《洛桑学艺》)
看着电视机里的洛桑,郭德纲在心中给自己定了个目标:
一定要上一次春晚。
可当时16岁的郭德纲被遣回天津后,只能周旋在一些小剧场里,今天给人搭个腔,明天给人救个场。
表演的也大多是梆子、评戏、说书。
但他真正想做的还是相声,他怎么也不甘心。
(天津时期的郭德纲)
在天津,他卖了房子、收拾细软,盘了个剧场,打算说他最爱的相声。
结果,相声哑了火、剧场夭了折、妻子也跟他离了婚。
(郭德纲与前妻)
留下个半大小子给他养,也就是后来的郭麒麟。
1995年,郭德纲再闯北京。
说是闯,并不恰当,因为这次他是被逼出来的:

债主追上门讨薪。
他问朋友借了四千块,然后跑到北京,拿出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
“哪怕头破血流,这辈子我不冤!”
(青年郭德纲)
他遍寻四处,却又四处碰壁。
北京城之大,相声圈之广,竟找不到一个愿意收容他的门派。
他也不能干等着,在郊区租了间八平米的陋室,每天窝在小屋里写剧本,换些润笔费。
这段时日可谓是饱尝血泪。
譬如天天骑20里自行车跑剧场,自行车骑坏了就坐公交,错过了末班车就走回郊区的家,半路实在受不了了打了辆出租车:
“师傅,我没有钱,我把这块表抵给您成吗?”
结果自然是一双肉脚二十里,第二天踩着水泡接着跑。
有一次发高烧没钱买药,郭德纲就把BB机卖了,买了点消炎药和馒头。
那段时间支撑他的,就是一个信念:
“找到一个愿意收他的门派,然后堂堂正正的说相声”
很多苦,经历的时候不觉得什么,都是后来才咂摸出味的。
郭德纲当时也就一天天挨过来了,但多年后他形容找门派时的心态:
“我愿意给你当狗,你不要,你非把我轰出去”
这个阶段的郭德纲,心情和境遇全写脸上了。
耷拉的眉眼、覆舟的口,一脸苦相。
日子苦归苦,梦想还是要实现的。
他继续辗转在北京街头巷尾,哪有相声听他就去哪,一有机会他就上台使一段活。
他这边为了说相声搭上了身价,可时代似乎等不及他慢慢成长了。
九十年代,随着电视产业迅猛发展,传统相声日渐式微。
“电视台谁还搭理相声,讲相声都让人给轰出去”
大家都窝在家看电视机,相声也就不吃香了。
1994年春晚上,黄宏打趣侯耀文:
“相声干不过小品!”
(小品《打扑克》)
很多说相声的也就顺水推舟改了行当,譬如出身曲艺世家的孙越,就跑到北京动物园喂大象。
相声界的日子苦,郭德纲的日子更苦。
有多苦呢?
为了赚四千块演出费,坐20小时硬座到安徽台录节目,呆在玻璃柜里48小时,像猴子一样被人盯着。
他在里面说相声,外面的人一个字都听不见。
那他也说,因为他只会干这个。
晚上在玻璃柜里,他夜不能寐。
眼睛亮亮的,不知那是不是泪。
成名之后,他回想起这一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穷穴埋没大英雄,男儿暗泪对谁谈”
但大英雄不会一直埋没在穷穴中。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96年。
那年,郭德纲常去一家京味茶馆听相声,一来二去的,大家也都眼熟了。
时间久了,一帮人都不服气:
怎么大家都笑,就你这个小黑胖子不笑呢?
郭德纲心里也不服,他觉得自己说的也不差,就上去讲了一段。
讲毕,茶馆里的人被郭德纲讲熨帖了,其中就包括茶馆老板冯建华
(左一 冯建华)
冯老板发话,说郭德纲以后就留茶馆讲相声吧。
这么着,三进北京的郭德纲,终于在这落了脚。
(京味茶馆)
03

从北漂找门派,到真正落脚。
这条路,郭德纲走了八年。
走的久不说,还走跑偏了。
毕竟他本来的心愿是拜师入门派,最后却还是扎根在天桥、街巷、小场馆。
但也偏偏是在那所小小的京味茶馆,他才体会到了讲相声最原始的快乐,他悟出了一个道理:
“真相声,在剧场”

那可能是郭德纲过的最简单快乐的一段时光。
也就是这时,赵本山第一次认识了他。
那时的赵本山,已经是春晚的老客熟人,名震全国的小品王,但依旧被郭德纲的相声吸引。
赵本山托人给郭德纲带话:
“好好地坚持,好好地忍,慢慢地就行了”
这句话,郭德纲记了很多年。
1998年,郭德纲又遇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良师挚友,也是德云社的元老级人物:
张文顺。
张文顺第一次在中和戏院听郭德纲,就断言:
“这小子是个角儿!”
也是在张文顺的牵线搭桥下,郭德纲又遇见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贵人,后来跟他风雨相伴二十年的搭档:
于谦。
(左上 于谦)
2002年,郭德纲拉上张文顺,拽上当年在京味茶馆认识的李菁。
成立了北京相声大会,也就是德云社的雏形。
(右 李菁)
在张文顺的建议下,郭德纲干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收徒。
(郭德纲收烧饼)
第一个就是何伟。
张文顺就从自己的“听云轩”中拆出一个云字,给郭德纲排辈用。
没过多久,又有了第二个徒弟,曹金。
也就是后来的何云伟、曹云金。
这徒弟哪的人都有,再叫北京相声大会似有不妥。
于是郭德纲起了个名,取张文顺的文、郭德纲的德、徒弟们的云
就叫文德云社
但张文顺给否了:
“四个字不好听,把文字去掉吧”
郭德纲拗不过他,于是乎,德云社就这么成立了。
成立归成立,苦还是一点没少吃。
郭德纲带着兄弟徒弟们在广德楼说相声,经常是台下稀稀拉拉,少则三五人,多则二十余人。
有一次台下就来了一个观众,郭德纲一上台就先打招呼:
“要上厕所提前说,我们后台人可比你多!”
讲到一半那观众接了个电话,所有演员都立马停下等他。
他在电话里调侃:
“现在一帮说相声的伺候我一个呢!”
郭德纲后来功成名就,还一直惦记这个演员:
“我要给他一张票,让他以后看我的演出永久免费”
这年,郭德纲31岁了。
赵本山告诫他“好好忍,慢慢就好了”
都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
赵本山是33岁那年,第一次登上春晚。
说来也巧,郭德纲也是在33岁那年,终于找到了愿意收他的门派。
而且收他的人还不一般,是著名相声大师。

侯耀文。

名家侯耀文,为何愿意收一无名无派的“小黑胖子”为徒?
明知收他,要得罪所有同行前辈,他却执意如此,为的又是什么?
这背后,是利益的勾兑,还是党羽间的伐异?
而郭德纲找到门派后,又是如何一夜间一飞冲天的?

预知详情,留言“想看”,过600所长发第二篇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郭德纲的成名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