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过去,港股31家“带字母”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长大了吗?

说来说去都是为了圈更多的钱。

作者:西北哽

3月22日,在港上市的中国抗体发布2020年年报,这家上市公司最大的业绩亮点是:
没有业务收入
当然,这么大个上市公司不是完全没有收入。这家香港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在2019年11月上市后,募集了14亿港币的资金。2019年年底,账面上留着12亿;2020年年底,账面上还有9.34亿。
这些钱存在银行里,给公司带来了1400多万的利息收入。
2月份当A股上市的神州细胞传出2020年收入30万的消息之后,网友调侃:还不如养100头猪,一年下来也能卖出30万。但神州细胞好歹还有点业务收入,像中国抗体这样的公司,更加奇葩。
其实不光是中国抗体,基石药业在2020年半年报中,也只有政府补贴等其他收入,主营业务上颗粒无收。
香港联交所在2018年2月23日发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通过这一条款上市的公司,名称后面会加上“-B”字样,这就是有港股特色的“带字母”上市公司。
截止目前,港股共有31家生物制药企业以“未盈利”方式上市。它们中有的已经盈利,把“-B”的尾巴给抛掉了,例如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有的因为是二次上市公司,不得不还加个S,变成“-SB”,比如再鼎医药……
当年港交所闸门打开,放进一批只有研发投入、不见产出的生物医药企业,如今这些企业靠市场喂养了三年,到底长大了几家?

1

“带字母”第一股歌礼制药,2018年8月1日上市,发行价14港元。3月25日,歌礼的股价还剩下不到3港元。
除了在上市第一天的前15分钟里勉强站上14.9港元之外,歌礼制药上市以后,就再未突破过发行价。这使得唯一的基石投资者: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7500万美元被活埋在里面。
看歌礼制药的股价走势图,完全可以怀疑这是不是个骗子公司。如果是申购新股并一直持有到现在,亏损幅度大约在80%左右。
(歌礼制药月K线走势,来自同花顺)
歌礼制药宣称“专注于开发及商业化针对丙肝、HIV和乙肝的创新的药物”,这在一大批开发抗癌药的企业中稍显另类。肝病是常见病不假,但是治疗方法多,而且好多人根本也不治,直到转成肝癌了才想起来治。这恐怕是歌礼最大的尴尬。
除了歌礼之外,华领医药也不乐观,2018年9月以每股8.28港元上市发行后,也几乎一直处于破发状态。华领医药立足开发糖尿病药物,显然也不是资本看好的方向。
东曜药业、迈博药业、嘉和生物、基石药业、亚盛医药……一大批曾经被看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并未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31家生物制药企业中,至少有10家企业处于破发状态,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有的即便没有破发,基本也处于破发的边缘。如康宁杰瑞、加科思等,总体来看,港股“带字母”的生物医药公司里面,质地和股价表现较好的只有一半左右。
(港股31家以未盈利方式上市的医药企业股价表现)
也就是说,投资港股“带字母”的生物医药公司,赚钱的几率跟硬币猜正反差不多。因为每家公司都不挣钱,常规估值参数完全用不上,机构也只能凭借管线品种“盲猜”。
既然都是猜的,就不妨猜大一点。例如去年11月上市的徳琪医药,从一家叫做Karyopharm的公司手里买了一个SINE药物。这是款抗癌药物,全球独一份,估计连科学家都没几个能懂这个药,更别说投资机构和散户了。
更为关键的是,转让技术的这家Karyooharm公司本身股价也是跌跌不休,上市后长期处于破发状态,目前股价是发行价的70%左右。
陌生靶点 没有收益,连美国那边都嫌弃,授权到中国来,竟然在港股圈了一把钱,也算匪夷所思。

2

当然,港股这些“带字母”的生物医药企业也有不少掘金的机会。
比如康希诺,受疫情影响公司股价自上市以来涨了10倍不止;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都已经去掉了-B的尾巴,资本市场对其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有稳定预期的企业受追捧的程度更高,不过未来的医药市场格局,可能并不如三年前港股刚接纳这些未盈利药企时那么好。医保部门的采购政策,以及整体经济环境,都对创新药物的实际销售形成打压。
不过这些企业有其他变通方法。例如3月11日,诺诚健华宣布:建议到科创板上市。
从港股跳回科创板,之前很多公司这么做过,例如君实生物、康希诺等,百济神州也在筹划部署。港股似乎成为创新药企孵化基地,等有成熟产品了,回科创再来收割一把,这是目前的主流方式。
回科创板的好处,香颂资本董事长沈萌讲的很实在:“科创板的估值更高,企业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大的融资金额。”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圈更多的钱。
而且,A股的最大特点就是非理性。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价值发现一般都比较准确,好的公司一年能涨10倍,差的公司就算有业绩股价也起不来。A股可不是这样,股价只随故事走、随概念走。
科创板相对来说宽容度大一些,但也不是完全能避免破发。据不完全统计,三生国健、凯赛生物、前沿生物、悦康药业等一大批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后股价几乎都是一路下跌。有的是因为故事不够大,如做抗艾滋病药物的前沿生物,有的是故事说过头了,比如被医保价格谈判挤下来的三生国健。
光是顶着“创新药企”四个字,却没有好产品,其实到哪里都不好混。未来是创新药企继续爆棚,还是现有企业一个个倒闭,谁都不好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想像三年前一样成立1年就上市挣快钱,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