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的神奇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意拳的神奇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意拳的神奇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萦绕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问题, 慢慢身体上有了细微的感觉, 这是与器械训练用力完全不同的一种力量. 现在, 在静止状态下, 我也能将对手发出. 同时, 我仔细研读姚老的著作, 还买了运动生理学, 人体解剖学来参照, 理论上亦有了新的认识, 因而更加感觉意拳训练方法是不可思议的科学, 简练和实效. 现不惴浅陋, 仅将个人就意拳力量之谜的一点体会供学友参考批评.

1.     意力. 力的产生来源于肌肉的收缩, 肌肉的收缩受神经中枢的支配,而神经中枢是听命于大脑指挥的.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平时只能调动60%的肌肉纤维参与收缩, 而一个经过良好意念训练的运动员能将惰性肌群动员起来, 使肌肉纤维的90%参与收缩! 意拳无疑是培养这种神经系统控制力的最佳途径. 姚老生前曾以这种方法训练其它竞技项目的国家运动员, 他们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想一想, 意念一动可以平添50%的力量! 器械训练通过举重增大肌肉纤维直径来提高力量, 而意拳则是通过充分利用自身存量来求得, 体型未变粗壮而力量骤长. 这难道不是更经济,更聪明的求力之道吗!

2.     整力. 意拳的拳劲, 即浑圆力,是前后,左右和上下浑然一体的整力, 而不是某组肌群向某个方向的局部力. 都要强调六面摸劲, 要做到自动化, 不管什么桩法, 一站就要有那种感觉. 所谓 “ 一动无不动” ,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整劲一旦培养出来, 就不是一拳一脚的局部之力, 而是通过脚部蹬力, 由腰胯传导到脊柱而将全身重量加上局部力量再加上惯性势能, 通过某一接触点瞬间传导到对方身上, 这是多可怕的力量!

3.     争力. 这是意拳极为独特, 极其重要的一条原则原理. 我们站桩, 总是要求我们 “头虚领, 脚下踩, 胯后坐, 膝前指”, 十二个字, 言简意赅, 道出了争力的真髓. 前后, 左右,上下争力中, 以上下对拔之力最为重要. 小时候在手上玩橡皮筋, 将火柴插入皮筋,一拉紧, 火柴会绷成水平面旋转; 一放松, 火柴就搭拉下来. 人的脊柱就是皮筋, 双臂就是火柴.  解剖学告诉我们, 人的脊椎为了减震, 在颈锥和腰锥处形成两大生理弯曲, 这大大减弱了上肢的力量. 意拳桩功, 试力, 发力, 身法,步法等, 无一不强调头领, 胯坐, 就是为了部分消除弯曲, 使之相对拉直的强化定型. 身体其它部位莫不如此相争: 前手出拳, 后手用力; 手与手争; 头与手争; 头与脚争; 肩与胯争; 胯与膝争;膝与膝争; 筋肉相互牵扯; 骨骼相互支撑; 关节相互旋拧; 内脏相互摩擦; 形成了一个对手攻之不破, 自己出手势如破竹的高速鼓荡的整体间架. 老子曰: “天地之间,其尤橐龠乎? (橐龠: 风箱)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风箱的开合, 松紧, 虚实, 动静其实就是全身争力鼓荡的放大和放慢.

上述各条, 其实是不能割裂的, 是一而三, 三而一的. 只不过为了条理清晰而分类阐述之. 总而言之, 意拳的力量, 只能在老师正确指导下, 自己不断揣摩中去体会其中的奇妙之处, 去求得那神奇之力. 却已在健身和技击上尝到了甜头, 感受到了乐趣, 相信各位学长们定有同感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