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方式和认知的6字策略
朋友问,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全面但操作性不强的回答是要三多:多看,多思,多做。
可操作,马上能实践的方法就是6字方针——「勤记录,多总结」。无论你记忆力有多好,记录(写作)都是锻炼思考的有效途径。村上春树就说,写作是思考,修改则是更深刻的思考。
关于记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中国和欧洲发明瓷器的历史来看。
我们知道,瓷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china 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但今天,世界上最好,最贵的瓷器并不是中国的景德镇做出来的,而是欧洲生产的。
为什么我们的造瓷技术被超越呢?中国工匠不喜欢记录是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的古代工匠为了保密等其他原因,在制造瓷器时不会记录成分、流程等细节,全凭感觉,就像中餐菜谱一样,放一勺酱油,加少许盐,没个准头。
这样每个工匠烧制出来的瓷器,外观上看上去很相近,但每个制品所含成分,工艺是不是一样,没有人能说清楚。一旦有手艺人的徒弟不成器,就容易失传。所以中国的名瓷一直在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的怪圈中徘徊。
在古代,做瓷器的工艺绝对是高科技,比现在的芯片都牛,而中国垄断了这个技术。欧洲人看不下去了,在他们的眼中,瓷器就是白色的金子。于是就找了一些炼金术士来研究造瓷技术。
有一个叫伯特格尔的炼金术士,在一个研制瓷器的实验室里工作,他其实是被国王软禁在城堡里的。搞不出来瓷器就永远待在这里了。
伯特格尔也算幸运,他制造出第一件瓷器做了3万多次实验,用了4年多时间,平均每天20多次。他不仅记录试验的全过程和结果,还记录每次实验的细微差异。
虽然欧洲瓷器起步比我们晚很多年,但通过这种系统性实验,每次都能在以前的成果上不断叠加,就做得越来越好。
个人进步也一样,勤记录,多总结才能稳定进步。失败不可避免,但重复相同失败则是愚蠢的。通过记录与总结,我们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运用在下一次机会中。
系统的实验,完整的记录,及时的总结,是进步可叠加的保证 。
系统的实验
系统的实验,就是从整体出发,做事前先建立一个框架。然后按照章法逐个实验。我在训练营中分享过一个「行为排查表」,有同学就说,这个表格解决了自己教育娃的问题。
当你希望的行为没有出现时,根据这个表格逐一排查,就能找到解决不行动的方法。
在系统的实验中,不管我们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每一次都在往前推进。实验成功当然好,我们实现了目的。实验没出现期望结果,也值得庆祝,因为我们排除了错误做法,离正确的做法更近了。
完整的记录
完整的记录关键在于,一定得降低记录的付出。人的天性就是想努力最小,收获最大。当一件事需要付出很多,短期又看不到成果时,不可能持续。
我接触的人群中,软件工程师大多有记录的习惯。这可能跟他们天天跟bug斗争有关,如果不记录,一个bug反复出现,效率很难提高。
要让努力最小,就是形成一定程度的无意识行为。如果在电脑上,就用快捷键从工作界面切换到记录界面,无需转移视线。
很多人喜欢鼠标,但只要用鼠标,哪怕你的桌面(或任务栏)只有3个软件,你也得中断当前工作,将目光移开去点击,你得付出额外的注意力。
程序员写代码全程都是键盘,根本不用鼠标,就是为了节约注意力,让思路连贯。
我现在的记录的工具是 obsidian。obsidian 扩展性很强,设计理念有点像所谓的低代码或无代码编程,能通过安装插件,自定义快捷键等,打造出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平台。如果你想用obsidian构建认知体系,欢迎加入知识星球,参与「知行地图」内测。
及时的总结
光记录不够,还要及时的回顾总结。总结让我们获得反馈,计算完成时间,评估完成质量。如果你还没有养成回顾总结的习惯,我建议你至少每周安排半小时,对上周做的主要工作复盘。
复盘是将我们以前取得的成绩固定下来,形成一个标准。就像往山上推球,复盘形成的标准就是一个防止下滑的楔子,让每一次努力不白费,能累积。
有效的改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提升思维方式和认知本质是改变大脑,重构神经元网络,得比种庄稼更有耐心。
你今天的阅读、写作、冥想等锻炼大脑的努力,可能得5年后才能看到显著成果。我们今天的行为,是在塑造5年后的自己。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