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屯田扩充的一块版图,现是中国一省,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

到了公元4年,当地的羌人部落联合起来,自愿将当地的土地献给汉朝。汉朝接纳了这一请求,将其纳入版图,也就是现在的青海省,面积约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六百万。历史上,中国边境上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骁勇善战,曾长期威胁着中原王朝的稳定。为了阻止这些民族的入侵,中原王朝采取了各种手段。在中原王朝实力不足以与其抗衡的时候,便以和亲的方式进行拉拢;当有了足够的实力的时候,便以战争的方式将其打垮。不过,在西汉时期,西汉对待边境上的羌人,既不是和亲,也不是战争,而是以屯田的方式,不仅拉拢了羌人,而且还扩充了国家的版图。

自汉代初期,西北边境上的匈奴人便一直威胁着汉朝的统治。那个时期,汉朝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匈奴抗衡,为了稳固边疆,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安抚匈奴。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有了一定的实力,因此便一改往日的和亲政策,改为军事手段对匈奴进行打击。经过数次征战,汉王朝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土地,并且打垮了匈奴的主力,再无法对汉朝构成威胁。

赵充国是世家子弟,年轻时便已入伍,曾参加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战争,经验丰富,战功卓著。当初宣帝继位,赵充国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宣帝对赵充国十分倚重。辛武贤原为酒泉太守,当地的羌人起兵反汉时,辛武贤率兵镇压,并取得了胜利,因此被封为破羌将军。他们两人驻守边境,数次挫败了羌人的进犯。但是,两人在如何对付羌人的主张上有着很大的分歧。辛武贤主张像之前对待匈奴那样,要主动出击,以武力将羌人打垮、打散,使他们彻底失去与汉朝对抗的能力。赵充国的主张则较为温和,主张对那些强硬的反抗汉朝的部落,实行严厉打击,但对其他的羌人,应以温和的方式,招募拉拢他们。

赵充国的具体方案,主要就是屯田政策。因为羌人是游牧民族,以游牧为生,很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但屯田就不一样了,屯田只需要按时耕种,不用流动,对环境和气候的依赖较小。这样一来,相比起游牧,生活上就有了很大的保障。这对羌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军队就可以自给自足,就可以减轻战争给朝廷带来的压力。他将自己的主张上书给了宣帝,但无论是宣帝,还是朝廷大臣,支持他的人都不多。反而是辛武贤的武力主张,得到了众多朝臣的普遍支持。因此,宣帝让赵充国重新考虑屯田的政策。赵充国接到宣帝的命令之后,再次上书宣帝,详细陈述其中的利弊,同时继续实行屯田政策。

赵充国的屯田政策,拉拢了一大批羌人,加入了他的屯田队伍。同时,赵充国还有游说的方式,来劝说羌人的各个部落,进而达到分裂、瓦解羌人的目的。在他的极力劝说之下,越来越多的羌人离开了对抗汉朝的队伍,大大削减了羌人的势力。赵充国也将这些成果,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宣帝。随着接连不断地收到赵充国的捷报,宣帝对赵充国屯田的政策也大为改观,一改原来的反对态度,变成了后来的大力支持。在赵充国的屯田政策和辛武贤武力打击的双重作用之下,对抗汉朝的羌人实力得到极大的削弱,一大部分羌人投靠了汉朝,在赵充国的带领下,种地为生;一小部分顽强抵抗的,被辛武贤以武力消灭,剩下的羌人已经无力与汉朝抗衡。

公元前60年,羌人上书请求宣帝罢兵。宣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让赵充国、辛武贤带兵回朝。虽然赵充国已经离开,但屯田的政策仍然由留守的驻军继续执行。后来,在赵充国的建议之下,在当地设立了金城属国,专门用来安置管理前来归顺的羌人。赵充国用屯田政策,不费一兵一卒,招揽了数万羌人自愿归附,正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这种方式,也影响了后世王朝对待边疆问题的决策,也是后来很多边境国家自愿臣服于中国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