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发现失传竹简,马承源强行斥资购回,专家鉴定后震撼不已
自从中国经历了近代的战乱之后,确实是损失了无数的宝贝,其中大量的文物流失到了海外,还有一些重量级的文物至今都散落在民间,虽然还在自己的国家,但是谁能预料哪天会不会被人卖到国外?
为此后来我们国家对文物开始变得愈加的重视,一旦发现文物,也是尽可能地去保护,而这其中许多需要的钱才能赎回,毕竟钱到了别人的手中,不花钱确实是很难拿回来的,除非是地底下挖出的文物,这样的情况是必须要无偿上交的。
时间退回到1994年,当时香港大学教授张光裕在香港文物街头发现有人在贩卖竹简,经过一番鉴定之后,张光裕认为这些竹简很可能就是失传的古籍,其价值是非常的高,奈何手上没有钱,但是又不希望让如此重量级的文物流失出去,张光裕就立马电话给了当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还发了许多这些竹简的图片,并说明自己对这些竹简的看法,希望马承源可以好好斟酌下,是否要购买。
这一批竹简共计有1200多枚,而文物店店主开价也是极其的高,说实话数字吓到了上海博物馆的许多专家,为此有些专家认为不敢确定这些竹简的真伪,为此不建议贸然购买,万一是假的,这可是需要承认责任的,但是馆长马承源却不认为如此,在他看来这些竹简肯定是有价值的,如果不购回,那损失就更大了。
最后马承源也是强行斥资购回,没几个月之后,又一批差不多的竹简出现在了香港文物市场,内容其实和前一批差不多的,不过这次这批竹简被香港一些爱国收藏家集体出资购回了,而后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那么这1000多枚竹简到底是真是假,到底记载了哪些有价值的内容呢?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一大批竹简进行初步鉴定,很快就确认是来自楚国贵族墓中的陪葬品,为此肯定是真品无疑,共计记载了80多种内容。
1997年,上海博物馆为了搞清楚这些竹简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其注释,就特地请来了国内简牍文字专家来帮忙分析和鉴定,当时有马承源、濮茅左、陈佩芬、张光裕等几个顶尖的专家参与了这次任务。
其实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记载了大量失传的古籍,其中有《孔子诗论》、最早的《周易》、《恒先》、《容成氏》、《缁衣》等等,其价值绝对是令专家们震撼不已。
只能说幸亏当时马承源力排万难购回这些竹简,不然的话战国楚竹书就要流失到了海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