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城和崔氏墓地的讨论》从墓葬看习俗 郝金龙

从墓葬看习俗

能用晃荡的半瓶子说“土层” , 对于“墓葬形制” 可是胸无点墨了! 查遍资料也不见对平民墓葬形制描述的文献, 所以仅能就看到的、 想到的作一描述。不久前与叶景涛、 朱红梅、 宋淑敏再次去何刘屯砖厂探察取样时, 发现大量的随葬陶片(见图3—6),奇怪的是, 陶片并不在墓穴中, 而另有赔葬坑(见282页图3—7),据窑场工人说, 有的陶片在墓室的上方。 到底是丧葬习俗所设赔葬坑, 还是后来祭祀时的祭祀坑? 真是一头雾水!

过后联想到前几年在盐厂村东南所见的陶器窑遗址中的陶片与何刘屯窑发现的陶片乃同一类型。 (见283页图3—8)陶器窑的东西两面有砖墓裸露, 也就是说陶窑建在墓地里, 陶器窑烧出的“产品” 极有可能制造的不是民用物品J而是专门烧制明器五〕 的窑场。 因此也很容易想到下页图3—7墓室旁的陶片坑 是祭祀坑或赔葬坑

1. 祭祀坑: 古时侯有祭祀制度, 也有名门大家的“家祭法” , 如死后三年的“大祭” , 多为“大宗” 的才能享受这种祭祀。 那时上坟祭祀之时并不是烧纸马香课(因为那时的纸不是平民使用之物) , 而祭祀用品则为“明(祭)器” , 即将陶器、 玉器埋入祭祀坑中。 查资料未见有近古时期有这种祭祀方式,只有商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东夷文化才有的祭祀坑。 这个家族有可能与某一个史前文化有家系的渊源, 那就是沿袭了几千年的祭祀习俗了。

2. 赔葬坑: 即墓主人下葬时在同一墓穴或墓穴之外置放随葬物品。 古时候赔葬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家族的“大宗” 、 “小宗” 肯定有差别。 这种制度在商文化和秦文化中帝王级表现得很突出。 如果是崔氏墓就应该继承的是齐文化, 到北魏、 隋、 唐时期。 但这个家族仍然坚持了这一丧葬习俗。 商文化和秦文化都有大量的赔葬坑和赔葬物品, 但本墓群未发现有这种现象, 有资料 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部地区, 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 战乱不息,社会经济凋敝, 反映在埋葬方面, 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 。 这个族群也就舍弃了赔葬习俗, 而继承了先辈的祭祀文化。 从崔浩为整个拓跋政权制定《家祭法》来分析, 就能得知武城崔氏应该有一套源远流长的祭祀规矩。 所以笔者倾向于这是祭祀坑。 也只有起源于姜太公的“东武城崔氏” (下面专门论述) , 才有如此的祭祀习俗的渊源。 在经历了周、 秦、 汉、 晋、 北魏的漫长岁月后, 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先祖文化的顽强, 这大概也是北魏太祖皇帝拓跋珪重用崔宏(《北魏书》 因孝文帝讳而记为崔玄伯) 的原因之一吧! 从图3—8、 图3—9掩埋烧制祭(明) 器窑址废弃的不合格陶器的土层厚度来看, 陶片几乎占据了 279页图3-3所标的从西汉屯氏河土层到北宋北流土层的从下到上。 也标志着陶窑曾伴随这个大家族始终。

此地能有专门为家族墓烧制明(祭) 器的陶窑, 肯定还有为修砖墓而建的砖窑。 一个家族墓地近1200多年, 能持续不断地付出如此大的财力、 物力, 除“东武城崔氏” 难有分店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帮助本站成长」

赞(0) 打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