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 詹仕華作品:川西重装新城之一
川西重装新城之一
穿行在孔子亲切目光里
一个城市,总以自己独有的个性建筑和特色人文而引人注目。
旌城孔子文化长廊对我的吸引,起源于一只几米高大的巨型古鼎建筑。
那天黄昏,暮色四合中,穿过居住的新城,经过彩虹桥东侧,一只古色古香的高大巨鼎,衬着蓬勃的绿荫落霞兀立眼前,我被吸引和深深地震撼。何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大气磅礴的古鼎?我走过去,高大的三足仿古商鼎闪着青铜般的光泽,仿佛发岀幽远的轰鸣。朋友说,这是十里旌湖两岸从南至北打造的文化长廊中的景观。
晚风拂动,绿叶沙啦,诉说着身边新奇而诱人的故事。我急切地打听这处建筑的名字。
有人告诉我,这是正在修建的孔子文化长廊乐水广场的“乐水亭” 。完工后,水漫鼎顶,伫立亭中,如望飞瀑,如饮甘醇,如沐春风。我心里阵阵激动,赞叹着这个创意,反复审读面前新奇的大鼎。它的三足造型和仿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纹,它的色彩,古朴的韵味,尤如这块土地上三星堆岀土的青铜文物,让人浮想联翩。望着巍然立于身旁的大鼎,耳畔响起一个苍古的声音。“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位白发肃然的布衣先哲——孔子浮现我的眼前:原野苍茫,一辆双轮牛车,拉着这位长者和他的弟子,飘泊在春秋的华夏大地,向诸候们宣传自己的思想;他授徒讲学,桃李满天下,七十二贤如种子,从历史的书页中闪跃出智慧的光芒。
这位毁誉兼有的历史老人,两千多年来,尽管时沉时浮,他的入世思想、教育思想、管理思想,他的社会责任感,他理性的中庸人生态度,他的施政以信,藏富于民……其中不少东西,今天仍滋养着我们。
我信步向北走去,旌湖波光潋滟,湖畔的孔子文化长廊正紧张地施工,仁德广场、中庸广场,“仁者爱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叮叮当当的凿钻声中被体现着。龙钟风鼓,敦厚笃实的双石大象,花屋茶院,古朴雅致,泰然祥和。工匠们正挥汗凿击,精心地打造它们。成片的丁香、玉兰、红梅、棕林,喜悦地伫立他们身后,陪伴这些旌湖岸边的建设者,把晚霞敲得千般绚丽。
我顺着长廊起伏的梯状石路,走向明哲花溪。晚霞的余辉把斑驳的树影投在身上和脚下的石路上。
明哲花溪,从竹林花丛中穿行,红、黄、绿、蓝的几个曲池簇拥着它,曲池鲜花绿树边,已有老人和孩子在此歇坐。曲池墙上,镶刻着孔子的语录。老人为孩子念着墙上的文字。“这是谁的话呢?”孩子问。“是一位老老爷爷的话。”“为什么写在这里?”“为了陪伴我们和城市长大。”我为身旁的对话激动着。
我走过精美而质朴的拱桥,顺着花溪两岸的卵石,穿过丛丛花树,走向一圈圈扩散的波纹形状的大同广场。六根精工制作,高高耸立,篆刻着“射、御、数、书、乐、礼”的圆形黑润石柱,庄严地排立广场两侧,在辉晕中熠熠闪光;一面几米宽阔的弧形《论语》水晶墙,围成一个半圆。墙上孔子慈祥地注视着我们。我拾级而上,走进一种新异而旖旎的氛围中。新月照临空中,富于艺术韵味的路灯亮了,水晶墙亮亮闪闪,墙上的文字闪动珍珠般的光芒,孔子的思想月光般流向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友朋至远方来,不亦悦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人行,必有我师……父母在,不远游……这些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思想,如亲切的晚风扑动我的心扉,我如走近久违的至爱亲朋,忍不住心的跳动,我忘情地读着。
广场中心有一个浇铸的圆形金属物体,我走过去,辩认着浇铸圆体上的孔子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我佩服着两千多年前的这位老夫子思想的深邃,感叹着历史的睿智,没有遗忘这位古老民族的先师,这位让世界景仰华夏的老人,也敬佩我们的城市,至今仍让这位智慧老人关爱我们。
先期800多米的长廊里,仍有建造者们的雕凿之声,他们在为我们的城市建造着美,建造着一种思想精神。对此我是深怀感激的。
湖畔榕树如盖,垂柳轻拂,游人熙攘。我向来路走去,走在孔子亲切的目光中。
旌湖长长的波光彩影,对岸施工中幢幢起伏措落的新楼,与孔子文化长廊的建筑辉映着,融合着,组成一幅迷人的旌城图景。
温馨的晚风轻轻地拂过,我居住的新城,笼罩在一片明亮的光辉里。
本栏目编辑:宋蔷
作者简介:詹仕華,从边关到平原。在《解放军文艺》、《昆仑》、《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西南军事文学》、《四川文学》、美国《新大陸》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数百篇首作品;出版作品集《从边关到平原》、《我的圣地雪域》等。先后获西藏自治区年度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二届青年诗歌节奖,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艺家》杂志征文奖,四川散文奖,中国作家杂志社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征文一等奖,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等。作品收入数十种选集。现居四川德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