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也有隆中对:太史伯是一个被低估的谋士|史记周次元045

周太史伯阳是个看衰西周的人。在《周本纪》里,他认定了周朝一定会完蛋。尽管他的证据充满神秘主义,而且也很荒诞。但这更像是为了背后真正的原因找一个掩饰。对于当时的局势,他应该看得最清晰。他不愿意清楚地说出来,似乎这是西周不可逃脱的命运。他像是一个看透了、也绝望的人,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努力。但是,在另外一个故事里,似乎并没有。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的远见和布局实现了春秋时代一个强国的兴起。尽管在当时,连它的地盘都是借来的。

045

关于周朝要灭亡这事,太史伯阳一共重复了两次。这很像是两次冒死的进谏。当时周幽王姬宫湦已经铁了心,要废掉申侯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对这件事,太史伯阳是极力反对的。当时还有其他人像他一样,以这种极端的言语提出反对意见吗?

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

这像是在说,当周幽王姬宫湦只是有想法的时候,太史伯阳就站出来阻止了。在这段记录里,周王朝像是受了某种神秘的诅咒,太史伯阳好像是看到了这个在夏王朝就埋下的诅咒就要生效了。这件事谁也改变不了。

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在这个故事里,太史伯阳有点神神叨叨。仅仅从一个传说里判断周王朝将不可逆转地走向灭亡,这好像确实少了一些说服力。

但在另外一个故事,他看到的是另外的客观现实。这种现实,他对周幽王姬宫湦说过吗?他似乎并不愿意说。但是他对另外一个人说过。

在《郑世家》里,有人找到他。不过,我们还是不能确定,在《郑世家》的太史伯和《周本纪》里太史伯阳是不是同一个人。司马迁是否有意回避提到这个名字呢?太史伯很像是在周幽王时代,运筹帷幄的第一聪明人。但是,他隐藏了自己的实力和见识。

后来的郑桓公姬友应该和太史伯关系匪浅。不然就不会有那一番推心置腹的对话。在那段对话里,周王朝后来几百年将会发生的事,都被他说中了。更关键的事,就是在他的参与之下,让一个后来者的诸侯国迅速崛起。按说,这个人应该是非常可怕的。

在《郑世家》的一开头,就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这恰恰也说明了一件事,当山雨欲来的那个关键时刻,那些辅佐周王室的大臣们早就各怀鬼胎,算计着如何在最后从周王室身上捞一笔。郑桓公姬友就是其中一个很有危机感,同时也早早为自己做准备的人。

郑桓公姬友是在周宣王年间被封的。这样说起来,他应该是诸侯国中的后来者。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也是周宣王的弟弟。很难猜测,在周厉王出奔,西周经历共和执政的那十四年,他在哪里。或者我们可以从《郑世家》的记录里做出一些猜测。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

这说明周宣王即位之后,他的这个弟弟姬友受到了重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姬友能力出众。也可以理解为他的实力不可小觑。以他在周宣王时代的地位,他不仅在周王室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且因为特殊的贡献受了分封。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如果不给他一块封地,周宣王未必能够摆平他。

不过,这似乎并没有满足他的胃口。到了周幽王姬宫湦的时代,姬友已经位列司徒。也就是说,他多年的经营,根子已经很深,似乎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把自己的命运和周王室捆绑在一起。在周幽王姬宫湦危机四伏的节骨眼上,郑桓公姬友找到了太史伯,这应该是一次推心置腹的秘密会谈。因为谈话的内容实在没有办法放在台面上。

於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郑桓公姬友已经清晰的意识到危机的存在。那时候他家连一块像样的封地都没有。他要为他和郑国准备一条后路。对他来说,太史伯应该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或者说,太史伯是周王室的太史伯,但他更是郑桓公姬友的谋士。就在这次会谈中,太史伯坦诚地为郑桓公姬友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形势,并且为郑国的未来做出了布局。按照太史伯的策略,他建议郑桓公姬友趁着局势还不明朗,占据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那块区域,作为安身立命之地。他的观点是独到的,也因此成就了接下来郑国的强盛一时。

这个建议应该超出了郑桓公姬友的认知。他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的计划里,要么选择南方的长江流域,要么选择西方。这也容易理解,其他的地方早就被其他的诸侯占满了,似乎已经没有了郑国的位置。同时他也应该看到了将来诸侯国之间角力的主要战场,在他看来,远离将会产生激烈争夺的是非之地,应该是安全的。

不过,太史伯的话颠覆了他的认知。太史伯告诉他,如果他选择南方和西方,未来面对的将是楚国和西戎两个强大的敌人。至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这片区域虽然已经有人占着,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耍点阴谋夺过来。

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如果郑桓公想的仅仅是能够为郑国找个安身立命的退路,太史伯应该更具发展的眼光,他想的是如何把郑国做大做强。在他的规划里,他早早就盯上了虢国和郐国,一旦占有那里,土地和人民都有了。这两点都是郑桓公姬友急缺的。相比之下,郑桓公应该比太史伯实在多了。

可以说,太史伯不仅仅看到了西周不可逃避灭亡的命运,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天下的形势,时机也抓得非常及时。同时他还看到了未来齐、秦、晋、楚的强大,这也正是将来郑国面对的天下格局。

很显然,这个人虽然是周王室的重臣,也是一个聪明人。但似乎并没有打算为周王室真正卖力,他是郑桓公姬友的人。他那么唱衰周王室,是否正是为了郑国的崛起制造一些机会呢?郑桓公姬友果然就按他说的办了。

桓公曰:“善。”於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郑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这似乎也让郑桓公姬友一家远离了镐京那个是非之地。这句话应该还意味着,同时迁走的还有郑桓公姬友的精锐部队,郑国的实力被很好地保存起来。也就是说,周幽王姬宫湦的危机来临时,郑桓公姬友没打算倾尽全力保护周王室。在这一点上,其他的诸侯应该也是一样的。而郑桓公姬友应该正是那个肩负着护卫周王室安全的人。

不过,在后来犬戎的大军攻进镐京,郑桓公姬友也死在了战斗中。历史倾向于他曾经做过拼死抵抗的,很像是对周王室的忠贞。但是回头看一下,这一仗不败那才奇怪。周王室很像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郑桓公姬友的算计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