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总体的把握。所以有修学之渐与悟道之门之分。只知修学之渐,不知从修学过程中悟道,这种学最终也不能成为认识真理之学,只能成为枝节琐碎之学。老子所以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就是要人们不要忘了学习的根本目的。

学习始乎为士,终乎为圣,这是荀子的话。为圣,就是认识最终的真理。不能达到这一层次,只能是士,而不是圣。为了求道,就要专心致志,如所谓的离形去智,万事销忘,只有损了这些日常琐事,才能与最终的真理会面。所谓的去其妄,也要如此理解。妄就是为日常琐事而用心用智,虽小有聪明,而误大道,所以说是妄。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唐玄宗说为道日损的损,就是损功行。功行,都是外在的,求道是为了在心中彻悟大道,而不是只在外表上做出若干类似的功行。功行,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希望别人给自己以高度评价的。真正的求道,不是让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而是自己认识最终的真理。明白这一点,才能成为真正的求道者。宋徽宗说学以穷理而该有,道以尽性而造无,这是区分具体事物的知识(有)与根本大道(无)的不同。二者是有区别的,但不能不通过具体事物的知识来认识根本的大道,把道与物对立起来,是一种误导。

明太祖注:圣人有志于学道,道乃日积。日积日益也,久日道备,将欲作为,其道圣人虑恐道行未稳,以此宵衣旰食,苦心焦思,致使神疲心倦,即是损之又损。然后道布天下,被及万物,民安物阜,天下贞。是以圣人无为,又无为而无不为矣。岂不先苦而后乐乎?

明太祖不反对日益日积,没有长久的日益日积,就不能达到道备的境地。但到道备之后,还要用道,如明太祖之治天下,就是用道。这时,反而要损之又损,即宵衣旰食,苦心焦思。以此求得道布天下被及万物的效果。明太祖时刻不忘以自己的政治活动来理解老子,这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清世祖的损之又损,也是要恭己以治,但他仍局限于无为的框框,要损到无为的程度,这与明太祖的道布天下被及万物,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为帝王,有事无事,有重大的意义。有事往往变成多事,无为则是在制度确定之后,少生事扰民。这种意义上的无事有事或无为有为,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应该说,无事比有事好,无为比有为好。也可理解所谓的无为,绝不是纯粹的不做事,只是不多生事而已。所谓多生事,都是在既定的制度之外多余的事,是扰民的事,所以说是政令烦苛,禁网凝密。

物物,就是把物当作物。不物,就是不把物当作物。不物,才能不受此物的拖累,才能超然于物外。超然于物外,才能不为物而生愚见,能对全局洞若观火。这是一种高明的统治之术,治天下者,当然重视天下这一大物,但不能受它拖累,然后才能治好天下。

明太祖注:昔圣人君天下,务继前王之法以为式,不改而行之,不恃富而不恃勇,圣人不言暴取他人天下,言人君能安己平天下,即是善取天下是也。谓常以无事故也。如不能安天下者,诸事擅兴,民疲乏用,盗贼烽起,豪杰生焉,时乃整兵欲平之,可乎?未必也。此所以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明太祖得天下后,

如何治天下成为他最大的思想难题。通过学习老子,他认识到务继前王之法以为式,不改而行之,这是政治措安的重要手段。前面注清静为天下正时,他曾说“君天下者既措安之后,当坚守其定规,勿妄为。妄为或改前人之理道是也。改则乱,不改则天下平,是谓正。”也是这个意思。

清人夺了明人的天下,他自以为是天与民归,这种思想非常重要。若心里总觉得是强夺而来的,就有理亏的感觉。但历史上的新王朝,从来不会有理亏的感觉,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天意与民心的代表。既然是天与民归,所以他敢于无事。但这只是说说而已,清人夺得天下之后,在清世祖时期,镇压反抗的事从未停止,不知清世祖说又何事焉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好笑?

(0)

相关推荐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励志的句子及解释32条

    励志的句子及解释32条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3,64)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

  • 《道德经》研习笔记『道经第二章』

    第一章谈道与名,框架为天地,第二章谈美和善,框架为天下.从天道转而为人道.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从道到德的转变.如果道经第一章相应于易经的乾卦的话,第二章就相应于易经的坤卦,乾坤并建,道德并立.谈天道不离 ...

  • #早读#480《老子》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760天 #早读480#  2017年5月27日  周六 一.图书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老子得道之后所写的包含对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其政闷闷,是无为政治的特征.其政察察,是有为政治的特征.按我们的理解来看其政闷闷与其政察察,就很容易解释.其政的政,是统治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无道,完全寄托于帝王一个身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所决定的.而帝王是否有道,又靠什么来制约呢?仅靠他个人的思想修养?还是靠一套比较客观的制度?这是研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世人求名与利,是迫不得已,不求名与利,就不能生存得比别人好.既生存于人世间,名与利就能给人带来物质方面的许多好处.所以人们求之不已.但为了求名与利,不惜搭上自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来就是一,怎么又生一?道生的一,是冲气,冲气之时,混而为一,不分彼此,故仍统称为一.但冲和之气,已不是道,而是道的产物,所以说道生一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