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么说,孩子乐意做!5个最常用生活对话,值得妈妈们收藏!
家长不吼不叫,对孩子好好说话,说正面的话,才是有效的话!关于这个道理,其实每父母都懂,但落实到行动中,却常常做不到。明明想好好说话,说着说着却又变成了指责,孩子哭得委屈,家长听得闹心,鸡飞狗跳,又是疲惫不堪的一天。
为什么呢?
这其中原因,除了父母要有“好好说话”的心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要学会怎么说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是需要在“违逆”自己情绪的状态下说漂亮的话,说动脑筋的话。孩子情况百出,家长应付不来,索性又恢复原来的对话方式。
“说好话”对孩子真的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诺妈也一个普通的妈妈,也有忍不住冲孩子吼的时候,也会和广大的妈妈们一样,吼完后陷入自责的情绪里。但我愿意去进修自己,尝试在被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下去学习并实践,得出的答案是:父母改变态度,就会收获孩子进步!
以下是诺妈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总结的5个生活场景对话:一样的意思,换一种语言方式,妈妈这么说,孩子就爱听,就有行动改变。
起床
忙碌的早晨,孩子却赖在床上不愿起身,妈妈可以这么说:
“我们家宝贝行动一定很快,我相信等我拖完地之前,他一定像小兔子一样快速地蹭蹭蹭起床了!”
这句话,首先给予了孩子信任,孩子是喜欢被父母认可的;其次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时间观,那就是在妈妈拖完地之前;再次,给了孩子一个模仿动力,那就是以速度称快的小兔子!
刷牙
孩子刷牙磨蹭,常常是半天都不见动静,玩玩牙膏,弄弄水杯,不知所云。妈妈可以这么说:
“哟,我听到了宝贝在接水的声音;呀,闻到了牙膏甜甜的苹果味;嗯,还有唰唰唰的声音,我家宝贝一定是非常认真地在刷牙吧,因为他知道保护牙齿很重要!”
这句话,其实是对孩子“刷牙”这个行为的指导,如果孩子已经开始刷牙了,他受到的是鼓舞,如果他还在磨蹭过程中,那么妈妈的听、闻和猜,这三个步骤,是对宝宝的动作指引,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了。为了应证自己就是妈妈口中说的那个乖宝模样,孩子会尽快行动起来,并前来邀功:我做到了!
吃饭
孩子玩性大,对要中规中矩坐在餐椅上总有那么几分排斥,能拖一分钟是一分钟,如何让孩子坐上餐椅,并且大口大口吃妈妈准备的早餐呢?妈妈可以这么说:
“我记得我们家宝贝最喜欢吃鸡蛋了,因为他告诉过我,鸡蛋营养最好!对了,我还得给他冲一杯牛奶,牛奶配鸡蛋,天下的美味,还有一个小包子,热热乎乎,多香啊,都是宝贝最爱吃的,你说对不对?”
在这句话中,其实把准备的早餐主导权交棒给了孩子,是孩子说过的“鸡蛋营养好”;其次描述了出了早餐的色香味,进一步引诱孩子;再次主动征询孩子意见,在心理上给了孩子主动意识。有小主人翁意识,是孩子越成长越重视的内容。
拿东西
当孩子拿一件东西的时候,比如说端着一杯牛奶走到客厅的过程中,父母的心是提到嗓子眼的,特别害怕看到孩子一个闪失打翻在地。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这么说:
“宝贝稳稳地端着,慢慢地走着,还时不时用眼睛照看着杯子,真棒!”
在这句话中,传递给孩子的是如何才能又稳又好把牛奶端过去的做法,并且假设的前提是,孩子能做到做好。
关于这点,有点小魔咒,家长越是担心孩子把东西洒了,打翻了,越是提前提醒孩子,越发现孩子容易做错事情。比如“你小心端好了,别像上次一样洒得到处都是!”当这句话传递到孩子心里后,他给的是负面的信息,孩子听到心里的不是“别”字,而是“洒了”。妈妈的这种告诫,只会让孩子少了信心,多了顾虑,打翻东西,成为常有的事儿。
出门
带孩子出个门,不提前预留5~10分钟时间,恐怕真的难搞定。孩子要么正执迷手里正在玩的玩具,不情愿出门;要么一会想要拿这个,一会又想拿那个,跑进跑出,来来回回好多趟。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这么说:
“宝贝,我们要出门了,妈妈已经准备好XX,我家的宝贝一定不会让妈妈多等,我们要早点出门早点回家,因为宝贝的玩具都还等着他来玩呢!”
这句话,提前假设给孩子一个行动认可,那就是孩子不会让妈妈多等,同时又告诉了孩子一个道理,早出门早回家再来玩,同时孩充满期待,因为有那么多玩具在家等他呢!
这就是正面语言的魅力与力量,正面的语言能够引导孩子向前看,向好的方向看;而负面的语言,则在无形中鼓励了孩子瞻前顾后,让孩子担忧甚至感到惧怕。
一个时刻生活在鼓励与肯定中的孩子,对他形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家长在无形之中给予孩子积极的语言,将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生的意识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