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嘴烂头、抱团聚群、套肠、烂身、肠炎……“怪病”层出不穷,惨剧为何屡屡发生?鱼病防控标准化不能再等了

鱼病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瓶颈
  • 文/ 水产前沿 曾铃程

几天前,水产前沿平台报道了【“怪病”卷土重来?这条鱼又要出大事?湖北四川浙江广东等产区陆续发病死鱼,局地达7成】,引起了行业热烈反响!鱼病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瓶颈,这已经有了越来越普遍的认识。

关于无鳞鱼开春后大规模发病的报道已经很多很多了!每一次都给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大量死鱼又让养殖户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2020年春夏之交黄颡鱼大规模死亡事件回顾

大片死!“网红鱼”全国爆发不明怪病,鱼价14元暴跌至2.5元/斤!水产科学家紧急发声

烂嘴烂头、抱团聚群、趴边、闭口...黄颡鱼空前大规模暴死,还有得救吗?

有鱼塘100%死绝!黄颡鱼爆发凶猛病害,滥用药“神仙招数”更加速暴毙,陈昌福建议这样做...

饲料?病毒?管理?……谁才是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的幕后黑手?资深饲料人有话说!

悲痛!或损失百万,网友爆湖州老太想不开寻短见!这场惨烈黄颡鱼暴病风波何时才结束?

曾令兵:黄颡鱼“恐怖怪病”病因和治疗方法已出

今春全国黄颡鱼暴发的罕见疾病,水产科学家的诊断与防控措施建议来了

深思!逆天狂涨至21.3/斤的鱼大规模暴死,为何绝大部分基层渔医束手无策?原因是?

近年来,养鱼惨剧屡屡发生,何时才能摆脱这样让人难受的养殖噩梦?当下,水生动物病害严重制约整个水产养殖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说到底,还是得提高养殖技术,改变养殖观念,多学习多总结。江苏牧院的袁圣老师一直在提倡和推动鱼病防控的标准化流程。正确诊断鱼病,分析致病病因,无疑对后续治疗和减少损失是极其重要的!基于此,笔者联系上了袁圣老师,探讨推广鱼病防控的标准化流程在无鳞鱼开春后大规模发病上的防控意义。

多因素叠加,尤其是不正确的投喂

水产前沿:鮰鱼、黄颡鱼这样的无鳞鱼,为什么年后都容易发病呢?

袁圣: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都属于有胃鱼,对过量投喂、快速加料相对于大宗淡水鱼更敏感。年后容易发病的原因有:

一是这些品种的养殖者新手较多。在消费转型,养殖升级的大背景下,近几年鱼价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大宗淡水鱼价格不温不火,而特种养殖品种如斑点叉尾鮰、黄颡鱼等随着消费量的增大,价格较好,盈利空间较大,很多大宗淡水鱼养殖户转养斑点叉尾鮰、黄颡鱼,养殖流程及重点细节还不熟悉,养殖管理存在问题。

二是加料过快,投喂过猛。年后气温快速回升,但是波动较大,天气晴好时,部分养殖户为了快速拉升规格,大量投喂,快速加料,给消化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诱发肠胃炎,成为各种疾病爆发的重要诱因。

三是年后水温回升快,细菌等病原生长繁殖加快,活力加强,形成疾病爆发的病原条件。

四是冬春季是传统的鱼病低发期,养殖户缺乏对鱼体检查的意识,小的伤口不能提前被发现,逐渐感染扩大后形成爆发性死亡。

五是春季也是传统的放苗旺季,鱼苗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容易受伤,形成了病原入侵的伤口条件。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尤其是不正确的投喂方式,造成了年后爆发性的死亡。

水产前沿:哪些鱼病是这个阶段容易多发的呢?

袁圣:无鳞鱼年后易发的疾病有水霉、柱状黄杆菌、套肠、越冬综合征等,大宗淡水鱼主要是竖鳞病及越冬综合征,少部分寄生虫如锚头蚤、绦虫等也可在鱼体越冬。

水霉的病原为真菌,属于继发性的感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鱼体出现伤口且没有及时处理,其他疾病属于细菌感染,诱发因素都跟秋季、冬季的管理不到位有关系。

提前发现患病,第一时间干预

水产前沿:很多时候我们关注鱼病,总是看到发病或者死鱼的时候,这是不是种误区呢?因为很可能都来不及了。

袁圣: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难以被观察,一旦发现出现水生动物出现死亡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染比例,而且发病后的水生动物会停止摄食,治疗就有了难度。因此提前发现患病的水生动物,对病原、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分析,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就可以有效的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水生动物发病后一般会漫游或静卧于进排水口处、池塘下风处,养殖过程中可经常在这些区域撒网,对鱼体进行仔细的检查,即可提前发现问题。

一些寄生虫会成为病原入侵的重要媒介,比如锚头蚤寄生于草鱼体表后,叮咬造成伤口,细菌从伤口入侵形成细菌性败血症。通过定期撒网检查,在锚头蚤少量寄生时就能发现,并进行处理,细菌性败血症就不会爆发。

建立标准化的鱼体检查流程,对鱼病的预防具重要意义

水产前沿:这样的巨大损失能够避免吗?养殖户应该注意什么呢?

袁圣:这样的损失是可以避免的,鱼病的爆发大部分跟养殖管理不到位有关,建议养殖户首先要做好秋季的养殖管理,重点是投喂管理、寄生虫尤其是锚头蚤及池底的管理,确保越冬期鱼类有足够的能量支撑,保持健康。其次是年后的投喂管理。根据天气情况缓慢加料,控制投料,待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再正常投喂,可避免消化道问题的出现。再者做好投料后的消化道护理,通过优质发酵饲料,乳酸菌等的拌喂提升饲料的消化、吸收效率,通过乳酸菌等的代谢产物促进消化道伤口的恢复,可降低细菌从消化道入侵的机会。还有就是做好开春后的水质调控及底质改善工作,建立标准化的检查流程,加强对鱼体的检查,也可以提前发现小问题,避免大问题。

建立鱼病防控标准化流程

水产前沿:据了解,您一直在推广鱼病防控标准化这方面的工作,能讲讲这在鱼病防治方面的积极作用吗?

袁圣:之所以提出鱼病防控标准化的概念是因为鱼病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的重要瓶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且有进一步高发的趋势,而生产一线对于鱼病的预防、治疗是乏力的,在具体操作中误区频现,过分关注养殖中的某些细节,不能形成系统化的防控方案,处理思路不够精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鱼病防控的标准化包含鱼病预防的标准化,其中又涉及鱼体检查的标准化、鳃丝水浸片制作的标准化、显微镜使用的标准化、水质检测的标准化等多个细节,意图通过定期的细致的检查,提前发现鱼体及水质的问题,第一时间给与干预,避免进一步恶化;在具体的预防措施上,也需要结合不同病原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特点,诱发因素,来制定系统化的预防方案。

鱼病治疗的标准化建立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由正确的诊断、开具处方、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科学用药四个方面组成。将疾病按照病原分类后,形成相对固定的治疗处方,固化优质的药物,固化药物的使用方法,可以减少因为药物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大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建立鱼病防控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将鱼病的防控回归到养殖本身,使其简单化,流程化,提高可复制性,最终提高鱼病预防、治疗的成功率。

采访嘉宾

袁圣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执业兽医师,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及江苏省斑点叉尾回产业技术体系成员,中国渔业协会水产投入品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在养殖一线从事鱼病防治工作,对常见鱼类病害有较深的理解。

袁圣老师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