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要点是阴道下血、腰酸、腹痛、下坠四大症状的性质、轻重程度及全身表现,以辨其虚、热、瘀及转归。四大症较轻而妊娠滑脉明显, 经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B超见胚胎存活者,治疗以补肾安胎为大法,根据不同的证型辅以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或化瘀固冲。当病情发展,四大症加重而滑脉不明显,早孕反应消失,尿妊娠试验转阴,出现胎堕难留或胚胎停止发育时,又当下胎益母。

肾虚证

主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暗斑,舌淡暗,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病机概要:肾主系胞,为冲任之本,肾虚冲任失固,蓄以养胎之血下泄,故阴道少量出血;肾失温煦,血失阳化,故色淡暗;肾虚胎元不固,有欲堕之势,故腰酸腹痛下坠;肾虚胎失所系,故屡孕屡堕;头晕耳鸣、眼眶黯黑、舌淡暗、脉沉细滑、尺脉弱均为肾虚之征。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代表方剂: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常用药物: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人参、熟地、白术、山药、山萸肉、炙甘革、杜仲、枸杞子、扁豆等。

血热证

主症: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概要:热邪直犯冲任,内扰胎元,胎元不固,热迫血行,故妊娠期阴道下血;血为热灼,故色鲜红或深红;热邪内扰,胎气不安,胎系于肾,故见腰酸;心烦不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热之征。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代表方剂: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椿根白皮、侧柏炭、阿胶等。

气血虚弱证

主症: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病机概要: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不能载胎养胎,胎元不固,气不摄血,故见阴道出血;气血虚弱,本源不足,故色淡质稀;小腹空坠而痛,正是气虚系胞无力,血虚胞失濡养所致;气血虚弱不能化精滋肾,故强酸;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代表方剂:胎元饮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等。

血瘀证

主症:宿有癥积,孕后常有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下血,色暗红,或妊娠期跌仆闪挫,继之腹痛,或少量阴道出血,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沉弦。

病机概要:胎居子宫,癥积瘀血碍其长养,胎元不固,故见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下血;跌仆闪挫,气血失和,冲任子宫瘀滞,故腹痛,或少量阴道出血,血色暗红;舌暗有瘀斑,脉沉弦,均为血瘀之征。

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安胎。

代表方剂: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常用药物: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等。

习惯性流产

杨某,女,25岁,1988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月经后期,经量多,血色紫红,时有块。怀孕后常有头晕心悸,腰膝酸软,少腹冷胀,四肢欠温。

病史:婚后曾孕3次,每次均在4~5个月内流产。此次就诊时,已怀孕2月余,患者及家属十分担忧,前来求治。

查体: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左寸滑利,右尺沉弱,发育正常,营养欠佳。

诊断:子宫虚寒,冲任亏损,气血两虚,肾气不固,以致胎滑不固(习惯性流产)。

治疗:温补下元,补气养血,固摄肾气。

取穴:子宫、阴交、府舍三穴,用麦粒大小艾炷直接施灸,每次每穴各灸5壮,隔2日灸1次,连续灸治5次。

自觉腰酸乏力、头晕心悸症状好转,面色转红润,因而增加了信心。以后每3日灸1次,直至怀孕6个月为止。后来足月顺产一男婴,至今母子均健,合家欢乐。

按:患者因冲、任、肾三经皆虚,不能摄血养胎。胞宫失养而滑胎。子宫穴是经外奇穴,位于中极旁开3寸,用小艾炷直接施灸,有温暖胞宫之效;阴交穴在脐下1寸,乃冲任及肾经之会穴;府舍穴在冲门上7分,系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及阴维脉之会。此三穴均用小艾炷,共起温宫、补血、益气的作用,子宫得血之养,得气之充,则胎元自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