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牺牲后留下5个子女,他们命运如何?长子官至正部级
李大钊牺牲后留下5个子女,他们命运如何?长子官至正部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话,是他写给自己的勉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短暂却绚烂的38年人生中,李大钊率先扛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领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引领培养出无数革命青年,对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厥功至伟。
当然,李大钊先生在成为所有革命者的光辉典范的同时,更是他家人后代的精神灯塔。李大钊有5个长大成人的子女,他们无一例外都跟随父亲的脚步,踏上了革命济世之路,孙辈同样如此。
李大钊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副锈迹斑斑、沾有血迹的绞刑架。它是全馆100多万件珍贵文物中,编号为0001号的特殊藏品。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先生正是在这幅绞刑架前,坚定喊出“你们把我绞死,我的灵魂不死!革命不死!”的口号后,从容就义的。
那年4月6日清明节,300多名宪兵全副武装包围了苏联大使馆,他们面目狰狞地逮捕了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和几个孩子。仅有长子李葆华因随鲁迅外出参加聚会,而逃过一劫。
尽管在友人的帮助之下,赵纫兰和孩子们最终得以平安脱狱,可卑劣的反动军阀却并没有放过他们。宪兵三天两头上门骚扰,甚至千方百计阻拦李大钊的安葬事宜,导致他牺牲6年后才得以入土为安。
为了保护李大钊的家人,社会各派人士四处周旋,做了大量工作,最终成功将赵纫兰和4个孩子送回了河北老家,乐亭县大黑坨村。唯有李葆华决定独自一人前往日本留学,就像14年父亲的选择那样。
1913年,24岁的李大钊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求学。而关于李大钊赴日留学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少有人知的故事。李大钊身世较为凄惨,出生不到一年,父母便接连去世,从小由祖父一手带大。他非常重视对李大钊的培养,一直都是文化教育与人格教育并行。从小到大,李大钊所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长大成材,回报社会,将人民大众拉出受苦受难的深渊。从这也能看出,教育子女方面的才能,李氏家族是一脉相承的。
在祖父的思想灌输和耳濡目染之下,李大钊自小就确立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发誓要为广大苦难民众谋一条出路。最初,李大钊想的是“法律救国”,用法律捍卫民众的权益与安全,为此他还考入了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学习。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年代,法律几乎只能限制住那些无钱无权的老实人,但凡是个小宪兵都敢拿着鸡毛当令箭,肆意欺压底层百姓。
正是在深感法律救国之路无望后,李大钊才决定前往思想自由开放的日本学习政治学,以寻找能够从根本上救国救民的良方。也正是在日本的3年间,李大钊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
影视剧形象李大钊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李大钊亲手开荒,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救国之路。而李葆华则得以免除那些弯弯绕绕的试错,坚定跟随父亲的脚步,赴日本深造,加入共产党,并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果断舍弃一切,回国参加抗日爱国斗争。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段佳话想必大家都知道。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二人约定同时在上海、北京两地组建中国共产党组织,从而将中国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为中国革命的两大先锋,陈独秀和李大钊称得上是:一家满门忠烈,一家世代忠良。不过神奇的是,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却截然相反。陈独秀算得上是一位“虎爸”,他对子女非常严格,认为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自食其力”才能培养出新青年。之前有专门介绍过陈乔年和陈延年的故事,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反观李大钊,那绝对是“国民爸爸”的范本。在李葆华的回忆中,李大钊从来没有对家人发过脾气,尽管他9岁那年才来到父亲身边,却得到了非常多关心与陪伴。李大钊从不会刻意向他们灌输革命理念,也从不过问他们的功课成绩,而是无条件支持着孩子们的爱好和理想。
李葆华
但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身前站着李大钊这样一位父亲,李葆华他们怎可能不受触动呢?
看过《觉醒年代》的朋友想必都对李大钊有所了解,他的人格魅力是非常强大的。街上偶遇因孩子重病而卖身筹钱的贫苦夫妻,李大钊二话不说就掏空腰包,甚至典当了身上所有值钱物件,帮陌生孩子治病。
革命运动中,当陈独秀等人还聚焦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时,李大钊就已经率先进入工人阶层,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宣传社会主义,号召他们一起斗争。
到后来,面对反动军阀的通缉追捕,李大钊毫无畏惧、坚守阵地,站在最前方发起冲锋。就算站在绞刑架前,他都是英勇无畏的模样,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从生活中的温柔谦和,到革命时的坚毅勇猛,再到那颗为国为民的爱国心。李大钊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无数中国人,其中自然包括他的孩子。
在李大钊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他的5个孩子李葆华、李星华、李炎华、李光华和李欣华,全都走上了报国之路,无一例外。
1909年出生的李葆华,16岁那年便加入了共青团,开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率领上万民众聚集在北京段祺瑞政府大楼前,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国主义示威大会。这场示威大会史称“三一八惨案”,因为大会期间,示威群众遭到了段祺瑞政府的暴力镇压,47名有志青年血溅当场,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
惨案发生后,北京城迅速笼罩在了白色恐怖之中。反动军阀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张牙舞爪,疯狂搜捕打压李大钊等革命人士。而李葆华的爱国斗志也此期间被激发到了顶点,他走出了游行示威的“舒适圈”,正式参加起革命工作。
当时,为了躲避段祺瑞政府的迫害,李大钊转入了地下工作,而李葆华则自发担当起父亲的通讯员,与李大钊并肩作战。那段时间,李葆华收集传送信件,观察反动军阀的动向,为革命人士通风报信,做了非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的个人能力和革命信念,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927年李大钊英勇就义后,李葆华化名杨震,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5月,李葆华继承父亲遗志,加入共产党,并出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留学期间,李葆华一边深入学习专研,一边积极向在日同胞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组织发展力量。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李葆华毅然决然放弃学业,赶回祖国。14年抗战中,李葆华负责过党内刊物《战线》,出任过党校校长,参与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爆发后,李葆华又先后担任了北岳军区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等要职,为革命胜利、民族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依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为国为民的第一战线。
他是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开创者兼奠基人,领导了长江三峡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等重要项目,为江河治理做出突出贡献。
他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合法地位背后,离不开李葆华殚精竭虑的努力。
他先后出任安徽省委、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在任期间,他积极平反右派、改善民生水平、工业农业两手抓,全面推进了两省发展,还因此赢得了“李青天”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与李大钊相处时间最久,受父亲影响最深的孩子,李葆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非常有一套。据李葆华的次子李宏塔回忆,李葆华的教育方式和祖父李大钊很像,摒弃了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一向讲求言传身教。
身为银行行长的李葆华,一生都是深居简出、勤俭朴素,沙发坐到弹簧坏掉都舍不得换。在父亲的影响下,李葆华的三个儿子也都坚持廉洁奉公。像是李宏塔,2000年之前,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他曾4次主持分房工作,但他四次都没把自己列入名单。还是后来省政府实在看不下去,硬塞给他一套小套间,李宏塔才得以住上新房。
都说“虎父无犬子”,前面竖立着李大钊、李葆华两大标杆,李葆华的孩子自然不会差。李葆华有三个儿子,长子李青曾任浙江省统战部部长,次子李宏塔曾任安徽民政厅厅长,幼子李亚中则是国家水利部水文局主任工程师。
除了李葆华一家外,李大钊另外四个长大成人的儿女,也都非常优秀。
长女李星华,1932年加入共产党。她长期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宣传革命理念,营救被捕同志。国家安稳后,李星华弃戎从笔,开始像父亲一样“妙手著文章”。李星华创作了非常多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最富盛名的就那篇《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李星华
次女李炎华,一直走在教育育人的道路上,年轻时她在家乡当小学老师,之后又进入了冀东建国学院,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
次子李光华,14岁参加革命,18岁赶赴延安,曾经担任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长、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等职。
幼子李欣华,同样热衷教育工作,曾担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前途大好。但解放后没多久,李欣华就主动请愿到贫困山区支教,之后长留于此担任校长。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风家训、家庭教育,对后代的成长和成材起着根本性作用。革命先烈李大钊,一生刚柔并济、为国为民,他一边高举旗帜,朝黑暗力量发起冲锋;一边体恤民生,把家底全部拿出来帮扶救济百姓。李大钊是所有革命者的偶像与标杆,是万千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革命英雄。
作为英雄的子孙后代,李葆华等人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相信李大钊的精神和英雄故事会一直传承下去,多年以后,当人们再度提及李大钊一家时,仍然会是那句:李大钊家族,世代忠良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