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藏宋明珍品之木雕观音像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其信仰自3世纪传入中国以后,很快便在各地发展起来。西晋太康七年( 2 8 6 年) 竺法护翻译《正法华经》,观音信仰开始在中国发展。中国现存最早的的观音菩萨像存于甘肃永靖炳灵寺,为十六国时期的造像。南北朝时期《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观无量寿佛经》、《请观音经》等涉及观音的经典陆续译出,更加丰富了观音信仰的内容。为适应中国文化和信仰的需要,还出现了一些融合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国式观音经典,如《观世音三味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音忏悔经》。在这些观音经典的影响下,观音信仰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观音由宗教性的菩萨逐渐演变成与人间生活息息相关的救苦救难的菩萨,其造像由印度佛像中的男相菩萨变为如慈母般的女性菩萨,就连观音的圣地也由印度迁到了中国的普陀山。中国的观音形象有一首二臂、手持莲花、净瓶、杨枝等物的显宗观音和一首多臂、多首多臂的密宗观音以及白衣观音、送子观音、南海观音等。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轨迹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宋代以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艺精巧。特别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突破了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娇、端庄含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呈现出高雅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些木雕造像在寺院里是看不到的,是古代佛像文物。都是不同时期、地域的佛像文物精品。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 (下图),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宋 (960—1279年)
高200厘米
菩萨头戴高花冠,面目清秀,神态安详,双目下视,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关注着人间。身披帔帛,帛带绕臂飘逸身边。胸饰璎珞,下着长裙,长裙色彩鲜艳,覆座垂地。裙腰结带,腰带饰宝珠花饰。菩萨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极富生活情趣。她不再是高居神坛的神,而是可亲近、可交流的一位心灵使者,是善的代表、美的化身。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
宋 (960—1279年)
高109厘米
菩萨头戴花蔓冠, 冠表面贴金, 雕刻精美, 正面中间置阿弥陀佛。面相方圆丰满,长眉细眼,双目嵌宝珠。
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流行,但当时观音菩萨的冠上没有化佛。隋代以后,头冠上带有化佛的观音菩萨像出现,成为此后观音菩萨的重要特征。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宋金(960—1234年)
高84厘米
菩萨头戴化佛宝冠,云髻高耸,发披两肩。面庞略方,弯眉秀眼,目光略向上仰望。上身袒露,颈佩项圈,斜贯帔帛,腰系长裙。
彩绘漆金木雕菩萨坐像
明 1368—1644年
高200厘米
菩萨双眉细长,目视下方,鼻梁高挺,樱桃小口,表情祥和。头戴花鬘冠,双肩搭有一条帔帛,右侧帔帛沿肩下垂,左侧帔帛则缠绕于臂上。另一条帔帛自右腋向上斜搭至左肩,在左肩下打结。右臂搭于右膝上,左手支撑在身体的左后方,一腿支起,另一腿下垂,呈游戏坐姿,这是水月观音像的典型坐姿。
水月观音像源于唐代周昉所创作的水月观音像,通常观音菩萨坐水中石上,左腿垂下或盘起,右腿支地,左手于身侧扶地,右手搭在右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