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略学:袁绍的战略思维能力到底有多差?

鬼谷子案例研究——三国篇

第四五章 袁绍的战略思维能力到底有多差?

曹操在与袁绍争霸之前,先解决了内部的隐忧:董承主导的衣带诏之谋。曹操把这些人一锅端了之后,在对手的选择上采取了先大后小的顺序,先解决刘备这一个小敌人,稳定自己的后防线,然后再考虑与袁绍进行争夺。这无疑是正确的。

当曹操带领大军进攻徐州之时,刘备的暗探已经上报了。刘备与孙乾商议计策:“自己一家肯定顶不住,得向袁绍求救,才有可能渡过难关。”于是,刘备写了一封书信,派遣孙乾赶紧到袁绍那里求援。

孙乾到了袁绍这里,先拜见了田丰,把事情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毕竟田丰是明白人,这事情可以说清楚,而孙乾在袁绍这里说话不如人家自己人说话顶用。所以说,孙乾是个聪明人,知道怎么样才能把事情办成。

这样,由田丰引见,孙乾前去拜见袁绍。这时候,孙乾才有机会把刘备的书信呈送给袁绍。

田丰、孙乾两人进来之后,只看到袁绍面容憔悴,衣冠不整。

田丰问道:“今天主公这是怎么了?袁绍唉声叹气地说:“我快要死啦!”

田丰大吃了一惊,说:“主公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袁绍说:“我有五个儿子,只有最小的这个最称我的心;现在他长了疥疮,恐怕命也活不长了。我哪里还有心思商议其它事情呢?”

田丰还是坚持说:“现在曹操攻打刘备,许昌必定空虚。如果我们能够带领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护天子,下可以解救百姓,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希望明公您赶紧决断。”

袁绍说:“我也知道这样做很好,只是我心中恍惚,恐怕会有什么不利啊!”田丰有点着急地说:“有什么可恍惚的呢?”袁绍说:“五个儿子中,只有这个儿子长最好,如果有什么不测,我也就不活了。”

于是,袁绍决断不发兵救援刘备,并且对孙乾说:“如果刘备打了败仗,可以来投奔我,我会帮忙的。”

田丰此时很生气,用拐杖一顿杵地,还一边说:“碰上这么好的机会,却因为孩子的疾病而放弃。这样的机会失去了,就在再也没有了,大事也就完了,真是令人痛惜啊!”说完跺脚离开了。田丰的表现有点过分,毕竟这事情是袁绍的决断,不符合战略原则也是正常的,袁绍看不透整个局势,所以听不进去是正常的。田丰这样做只会打袁绍的脸,自己是想表达痛惜、惋惜,但是让人看来是在骂袁绍无能。

因为没有发兵救援,刘备肯定顶不住曹操的进攻,被打得落花流水,刘备也没有办法,只能逃走。而能投奔的人也只有袁绍了。

对于袁绍来说,喜欢小儿子无可厚非,是个人都可以这样,很正常。但是,因为小儿子的小病而放弃战略性的机遇,那就大错特错了。可以说这一次机会的放弃是袁绍最大的损失,他丧失了在局势上对战曹操的两线优势。

单纯从袁绍的决断来看,不发兵也没有错。只要不出兵就绝对没有损失,这种道理傻子都会,但是这样的决策太普通了。根本没有依据整体形势进行决策,只是基于自己的理解而进行的低级的主观决断。

因为这个决策的视角完全站在自己不受任何损失的立场,所以,看到的局势非常狭窄,根本不可能看到全局。这充分反映了袁绍的战略眼光狭隘,他不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一把手。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会评价他是: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不愿意承担大决断所带来的风险,却特别看重小的利益,只愿意得益,而不能接受损失。没有风险,怎么可能成大事。

作为一把手,袁绍应该把整个集团的利益考虑放到第一位上,而不是小儿子的生死。况且,儿子还是可以再生的,而战略机遇不可再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是,袁绍恰恰是因为太爱小儿子了,因为这一份爱的情绪而影响战略决策,因小失大,这是错误的

袁绍更没有认知到一个真理:凡是两强相争,必然要经历一个战略相持的阶段。而战略相持很难直接跳跃过去,一是因为双方要经过相持来互相试探;二是要在相持阶段彼此消耗,达到分成强弱的目的。所以,相持阶段的精髓完全在于消耗战。

只要是相持,只要是消耗战,不可能没有损失。这个阶段的损失是要通过最后的巨大胜利来弥补的。但是,袁绍没有战略意志和决心与曹操比拼战略消耗,这是袁绍的巨大错误。他不理解,争斗中的消耗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同时,还是可以转化的,可以获得弥补的。他不理解这一点,所以也就无法做出拼消耗的风险决策。对于袁绍而言,任何可能的损失都是要尽量避免的,这样的决策更是不应该做的。

如果按照田丰的建议偷袭许都,就有三种可能:胜,平,败。这三种可能对袁绍来说都不是失败的决策。胜了是最好的;打平,自己没有多少损失;就算是打败了,只要消耗了曹操的势力,也是胜利。但是,无论胜败,都极有可能会保住刘备这股力量。敌人的敌人天然就是朋友,保住了刘备,就相当于从整体实力上保持了对曹操的压制,尤其是两线作战,会让曹操极其被动。

这就是袁绍,没有这一份战略眼光,更是不会打大算盘,算大账,眼里只有芝麻绿豆大点的事情,焉能不败给曹操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