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知识不求甚解, 流于表面, 是好奇心被家长压制住了
求知欲的心理学解释:一个人对未知世界进行主动探索的欲望。
求知欲的作用: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井使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求知欲受损后果:思维僵化、不爱思考、缺乏创造力,学习了解新知识的愿望不强。
求知欲受损后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对知识不求甚解,流于表面,把学习视为枯燥的事情,学习兴趣降低。
点击加载图片
家长伤害孩子“求知欲“的具体表现:
1、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甚至恼羞成怒对孩子大声斥责;
2、家长只重成绩,不重方法,逼迫孩子“苦学”;
3、家长不鼓励孩子创新,不允许孩子质疑家长或老师,把孩子的“新颖想法”经常定义为“胡说八道”,强调“听话”教育;
4、家长不爱学习,不崇尚知识,让孩子学习主要是为了实现功利目的;
5、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学习时间过长;
点击加载图片
家长认识误区:
1、家长认为孩子所问的问题井不重要,敷衍过去就算了;
2、家长认为孩子必须按照家长或老师的思路想问题;
3、家长认为学习根本没有捷径,只能靠吃苦才行。
如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个人探索未知、学习新知、追求创新、不断完善自我的原动力。求知欲弱的人思维僵化保守,缺乏学习兴趣,不爱思考,不求甚解。而求知欲强的人则爱学习,爱思考,喜欢探求事物的规律,学习效率也高。因此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是保证孩子热爱学习的重要前提。
点击加载图片
那么,人的求知欲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原始形态就是人的好奇心,而后随着人的社会化进程,这种原始的好奇心逐渐与人的生存需要及社会文化背景相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动态的、复杂的学习和探索欲求。
人的求知欲有强有弱,这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一般来讲,凡是大脑发育正常的人,生下来时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差别并不大,真正的差别是在后天形成的,其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今天先说说第一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孩子的好奇心被压制。
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先天形态,也是求知欲的内核和天然动力,因此好奇心被压抑,求知欲必然会受到影响。其实每个小孩子的好奇心原本都是非常强烈的,只是后来,由于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把孩子的好奇心逐渐压制住了。其中最常见的错误做法就是不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因为喜欢问“为什么”是孩子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形式。
点击加载图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测记录,一个六七岁的儿童在十个月内大约会提出1250个“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得到家长的认真对待,会使孩子的好奇心顺利地转化为求知欲。
很遗憾,很多家长并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他们对孩子的这些“为什么”总是不够重视,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恼羞成怒,这会对孩子的好奇心造成严重伤害。类似“小孩子不要乱问”、 “等长大了就知道了”、“你咋那么多问题,都烦死了”、 “笨蛋,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老问什么呀,没见我正忙着吗”这样的话我经常从家长的嘴里听到,家长们也不太在意,大多习以为常了。可是家长们是否知道就在这不经意间白白浪费掉了培养孩子求知欲的机会。
孩子是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对错的,如果家长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孩子的问题,他们就以为爱问问题、爱思考是坏习惯,是要改掉的。
点击加载图片
在一次次地受挫后,孩子会被迫将好奇心收起来,去迎合家长的心意,做一个“非礼勿问”的乖孩子,特听话、特老实,但是从此也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在这方面家长们应该多向“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学习,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南希的教子方式:
爱迪生是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在美国《生活》杂志评出的“过去一千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人物”中,爱迪生名列榜首。然而,爱迪生小时候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少年”,他对什么都感兴趣,爱哭爱闹,更爱问问题。爱迪生的老师恩格尔对他不断问“为什么”特别腻烦,骂他是“低能儿”,不到三个月,就让他退学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爱迪生没有问题,不但鼓励爱迪生多问“为什么”,还和他一起探究各种问题的原委,不断引导爱迪生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最终爱迪生在母亲的正确引导下成长为对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发明家。
点击加载图片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遵从以下三条原则:
A.不敷衍
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这也是对孩子表示尊重),并认真回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B.不指责
论孩子问多少个“为什么”,家长都要有耐心,即便孩子提出一些似乎荒唐可笑的问题,家长也不能讥讽、指责孩子,要多考虑孩子所提问题的合理性。
C.不拖延
对能给出答案的问题要当时回答,对不好确定答案的问题要给出答复时间,对没有答案的问题要当时说明原因。
下一节我们继续来说说其他的原因和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