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好经方,从解决“五难”开始(三 )
运用好经方,从解决“五难”开始(三)
作者/刘志龙 黎崇裕 单位/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对经方之证。
方证对应法让不少经方学子有了经方入门的快捷之匙。但是不少人学方证对应却学偏了,学成了方症对应,只对症状或是条文,不讲究经方理法。古往今来,其实不少经方家都易犯此病,只不过提倡方证对应之后此病亦泛滥了。故而许叔微著有《伤寒九十论》,对于经方方证对应,条分缕析。经方家园网载有黄仕沛老师的一则身痒髙热体疼一身悉肿案:
患者胡某,本院财务,女,2013年春节前(2月6日晚),臀部突然出红疹一片,次晨回院,西医用口服抗过敏药,并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但疹点越来越多,遍及两侧大腿,后加点滴地塞米松,连用药三天,皮疹续出不减。除夕(2月9日),加服中药清热解毒、通下之剂二天,大便泻下一次,然症状不减。遂于年初二(2月11日)下午就诊于余。刻诊:全身躯干及四肢皮肤密布细碎红疹,疹色红活,面目微肿,双手指微胀,屈伸不易,恶风无汗,舌苔薄白。处以麻桂各半汤加石膏。处方:
麻黄15g(先煎),桂枝12g,北杏15g,赤芍30g,大枣12g,甘草15g,生姜12g,石膏60g(布包煎),复渣再煎,日服两次,服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
次晨(年初三,2月12日)来电云:昨晚发热39.5℃,今晨发热仍未退,恶寒明显,通身骨节烦疼,面目浮肿。昨日煎药忘了放生姜,服药无按嘱咐,温覆取汗。嘱按上方加麻黄、桂枝各五克,生姜一块约十五克。煎服法如前,务必温覆取汗。(转自本人合著的《100首经方方证要点》一书的自序,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发表)
晚上八点来电云,已按法服药两次,每次服药后通身微汗出,发热渐退。皮疹仅剩下肢少许,无瘙痒。惟全身骨节痛楚,屈伸不利,下床要人搀扶,面目浮肿更甚,咽喉干,口渴,小便不利。自己疑是肾病,故又电咨于余,因节日检验不便,只好嘱其药渣第三次再煎,如前法再服一次,明天视情况再作打算。
年初四(2月13日),淸晨致电患者,昨晚已无发热,咽仍干欲饮水,面目浮肿减少,双手臂红疹又似有些许,仍通身骨节疼痛,处以越婢加术汤。
处方:
麻黄24g(先煎),生姜15g,大枣15g,甘草15g,石膏90g(布包煎)白术30g。煎服法如前。
晚上八点致电知悉,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服药各一次。汗出颇畅,小便如常,现已骨节疼痛全无,面目浮肿已消,惟手指仍微胀,己下床行走如初矣。口干渴。嘱多饮水,调以稀粥。
按:桂麻各半汤是仲景治“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我临床治风疹常加入石膏,芍药用赤芍,以治风疹有表证者,疗效满意。本例曾用他药不愈,且病有发展之势,病家煎桂麻各半汤忘了放生姜,服药未按医嘱温覆取汗,至有汗出不彻,阳气怫郁于表,故由恶风无汗而后发热,更増骨节疼痛,面目浮肿,疹色更赤。次日本应更方,但适逢节日,配药不易,只好原方增麻、桂之量,叮嘱加姜,温覆。第三日再用越婢加术汤。
越婢汤为治水气之剂:“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实即首诊方去桂、杏、芍,重用麻黄。原方麻黄用六两,是大青龙之量。不用桂枝是恐桂枝之热。可见麻黄之发汗与否并非取决于与桂枝之合用。本例初用15g未温覆,故未能得汗。后用24g,啜热稀粥,温覆,故病从汗而解。
大青龙汤方后云:“得汗止后服”,未必尽然,总以病退为度。桂麻各半汤原为麻、桂汤之半,求其“得小汗出”,又未必尽然,亦以病退为度。故次日麻、桂再増5g。
仲景将息法:桂枝汤啜粥温覆;麻黄汤温覆而不啜粥;大青龙、越婢汤麻黄用量特大,可不啜粥不温覆。其实麻、桂之取汗,仍常有頼啜粥温覆之助,亦总视病情而定也。
如若病情变化,变成有发热或者是高烧热时你用药之后高烧持续不退或烧的更厉害,你是否还能可以坚持原法,仍然敢加重麻桂之量以求汗,还是早早改弦易张呢?若非黄仕沛老师对于经方方证对应之法了如指掌,哪的如此得心应手之作,黄老师不愧是经方方证对应之高手。(转自本人合著的《100首经方方证要点》一书的自序,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