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词格律》学倚声填词(八)丨《满庭芳》

前言

本文为【从《唐宋词格律》学倚声填词】系列第八期:词牌《满庭芳》之作法分析与填词技巧。

《满庭芳》作法分析与填词技巧

《满庭芳》格律: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仄)平仄平平,中仄平。中仄中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

  •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 粗体字:表示平声仄声韵脚字。
  • ():领格字。

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唐宋词格律》

《满庭芳》调名由来颇有争议,《词苑》认为是出自柳宗元诗“满庭芳草积”(《赠江华长老》);《填词》认为是出自吴融诗“满庭芳(荒)草易黄昏”;后五代毛熙震《浣溪沙》也有“满庭芳草易凄凄”,但从惯以为正格的晏几道词以及唐曲取名的范例来看,本调最初即为歌咏庭院芳草迤逦之用。

例家词作者多有在《满庭芳》原调上略作修改,或增衬字或断句不同,进而又衍生了数种变体,万树在《词律》中便将九十三字体定为“满庭芳”九十五字体定为“满庭霜”。但总而言之,诸多变体中对于《满庭芳》格式并未作出较大的改动,唯是换头处的不同对词牌的作法有较大的影响,此处我们以九十五字《满庭芳》为例,谈谈它的作法。

本调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音节谐婉的慢词,在整个九十五字七平韵中,韵位安排极为规律的达到了“平仄”交替的变化规律;又句式的变化多四、六交替,这注定了《满庭芳》是多盘旋而少起伏的这么一种夷犹淡沲、娓娓道来的音节态度。因此,《满庭芳》是词人最偏爱的一个曲调,最为符合“婉约正宗”的词家本位,但正如它的结构所制,虽然表情丰富,但不适合填任何大起大落的情绪。

《满庭芳》由四-四-六句这种三句一韵的格式领起全词,此处句脚平仄相谐,因此并没有如后世自度曲严守四声带来的“约束”,所以变化颇为丰富,但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限制极少的句法中,更要注意“三句韵”的层次变化,如以景起则有镜头的推移,如以情起则要有情绪的渐变,一般而言,两个四言句宜用对句,或并头共进,而以六言句廓之;或渐次深入,而以六言句收之,皆可。

次韵为上片最关键之处,盖上片四韵全为三句一协,而独在第二韵处为四-五言两句一协,所以此韵即是节奏上的筋节也是结构上的承转,如想更显缠绵悱恻之情,这此处转承处可以取意略近,但如想表现一些沉郁顿挫,转承即可隔意稍远。初学者可试用前四言句作承,后五言句作转,细密则缠绵,疏阔则顿挫。

上片三四韵则是句式相颠倒:三韵为六-三-四言句;四韵又转作三-四-五言句,这种回还的句法结构即是全篇最为婉转美听之处,此两韵的处理尤要有动静、缓急之变,方能体现着出这种婉转回还的句法特点来。同时此处又为上片结句,束笔不能太泛,可尝试三韵由重及轻,四韵由大及小的写法。

《满庭芳》下片过片有两处体例,过片两字入韵为一体,如:

  • 周邦彦体: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

有过片不叶韵连下成五言句为一体:如:

  • 黄庭坚体: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

当然,换片二字入韵可看成五言藏韵句式,盖换头两字句又平韵,是没什么力度作好换片的转承的,因此之多当成一个“半韵”来看,实际上还是需要与第二韵共同承担换片。

笔者吟咏再三,如过片二字入韵,则音节更为舒缓,又下片换头便形成“二-三-四-四”句式,故而二-三句不应做较大起伏,作好层次递进即可,四-四句则立笔要稳,故而宜作对仗;但二字不入韵作五言句时,此处便需用重笔,四-四句顺流而下,反倒是不用对仗为好。

下片第三韵则为下片的筋节处,作用与上片第二韵一样,但不同的是下片转承处为领字句带一对四言句,如用对仗,此处则少起伏而显硬折,如不用对仗,此处则多起伏而少盘旋。用或不用即视情绪而定。

下片末两韵与上片末两韵一样,但稍有不同的是,如上韵的一对四言句不对仗,则此处六言句则笔力不能太轻,太轻则无起伏;如上韵对仗,此处六言句变化则较多,或用画面切闪而转入沉郁;或正反对比以再起顿挫云云。同时,上下结的处理也不能一样,上片结似根,要以稳为佳,不稳则不能转,下结则似尖,要以荡为佳,不荡则不神色飞扬。

总而言之,满庭芳四六句为主,三五句为结的结构,使得这个词牌的声容婉约舒张,极富抒情的表现力。

音节和谐的词牌中“可平可仄”的平仄选择

音节和谐的词牌中“可平可仄”其实并非真的就平仄不论可以随便写了,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可平可仄”出现的位置,才能判断到底如何选择平仄为好。

如满庭芳第一韵中的第二个四字句的格律为“中平中仄”,千万不要写成“仄平仄仄”,虽然这么放平仄似乎是符合格律的,但大家如果仔细看各家例词就会发现,在这个地方是不能填成“仄平仄仄”

要么是“中平平仄”,如“雨(仄)肥(平)梅(平)子(仄)”;

要么是“平平仄仄”,如“新(平)条(平)淡(仄)绿(仄)”;

不管是“中平平仄”还是“平平仄仄”,这都是属于非拗怒的形式,例代词家都没有用过“仄平仄仄”,这是要注意的第一点。


第二点,则是满庭芳第一韵六字句的平仄格律。

苏轼的“算只君与长江”的平仄为“仄仄平仄平平”;而黄庭坚的“翠光交映虚亭”的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苏轼词这个“只”处用仄韵,就变成了拗句,我们读起来自然会发现“算只君与长江”便不如“翠光交映虚亭”舒畅,而更多了一股拗劲。当然,根据苏轼词的情绪来看,这里的顿挫拗怒更符合情感,但初学者显然没有这种使声合情的水平,所以不要学苏轼这么写。

总而言之呢,我们在音节和谐的长调中,对于“可平可仄”的格律位置,要注意这么两点即可:

  • 律句中处于第一、第三字的“可平可仄”处,可以平仄不论
  • 律句中处于第二、第四字的“可平可仄”处,则以不拗为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