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研动态|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首次以评书形式演绎

12月11日下午,在东城区蓬蒿剧场,由青年评书演员张准(闲散真人)在《格萨尔》研究专家降边嘉措老师等专家指导下改编、播讲的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汉语精华版)正式发布,并在荔枝FM等网络平台免费播出。
降边嘉措编著的《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全传

《格萨尔王》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它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最新创作的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汉语精华版)是青年评书演员张准根据降边嘉措老师翻译整理的出版物《格萨尔王》12回版,进行加工和改编,制成了40回的《格萨尔王》评书精简版。在尊重原著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保留故事中的民俗,服饰,习惯,并加以解释,人物对话尊重汉语习惯,保留个别谚语俗语,让大众更易接受,更好理解。

原著属于魔幻作品,涉及了神仙、鬼怪、妖魔,以及魔法、咒语等非自然力量,为了保留其原生态,并未做过多的修改。在战争场面和打斗场面上,进行了一些细节处理,使故事听起来更好听,更吸引人。
发布会现场速写
藏戏表演《阿吉拉姆》
一段神秘、热情的藏戏《阿吉拉姆》将现场来宾带入到青藏高原,悠远圣洁的配乐更是现场感十足,头戴面具的演员奔放而专注的表演引人入胜,长篇英雄史诗评书《格萨尔王》(汉语精华版)发布会就在这十足的“藏味儿”中开始。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处长、“传奇故事会”公益总策划蒋好书,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坤,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东城区曲艺协会主席宋德全,著名导演万玛才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青年评书艺术家张准,五洲传播出版社国际合作部副主任、CCTSS"阅读中国”沙龙策划人之一姜珊,蓬蒿剧场负责人李博杰,荔枝FM负责人魏雷,央视资深媒体人李劲松等嘉宾来到现场支持此次活动。

姜珊介绍,“阅读中国”沙龙活动将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她还介绍,五洲传播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五个版本的《格萨尔王传》,包括中文《格萨尔王全传》(上下)、中文精华版、英文版、藏文版和韩文版,通过翻译和出版等推介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全中国乃至世界。

现场嘉宾共同点亮评书《格萨尔王》发布仪式灯箱
发布仪式现场,在场嘉宾把印有“格萨尔王”图案的卡片插入灯箱,随着最后一块卡片的插入,灯箱被点亮,见证着《格萨尔王》评书版正式发布。
青年曲艺演员张准表演评书《格萨尔王》
“五佛灌顶祝神子,灵童觉如始降生。率领民众除妖孽,东西讨来南北征。雄狮大王格萨尔,藏地英雄传美名……”青年评书演员张准在现场为观众们奉上一段评书表演,他以人们更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使格萨尔王的故事更贴近大众,通过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长篇史诗《格萨尔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现场观众也用笑声和掌声表达了自己的喜爱。

藏族独立音乐人、演员央金卓嘎演唱《喜马拉雅》

藏族独立音乐人、演员央金卓嘎为观众带来歌曲《喜马拉雅》,玛吉阿米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团还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舞蹈和歌曲表演。让在场来宾在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感染下更好地体验藏族文化,从而对藏族百科全书《格萨尔王》有更好地了解。
嘉宾同台对话

降边嘉措先生所编写的《格萨尔王》是第一次以汉语的形式将这一部宏大的藏族史诗呈现给我们,他在此次评书版的《格萨尔王》中担任文学顾问。“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有个问题,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藏族是56个民族中的一个,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心愿,就是把藏语版的格萨尔王的故事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真正地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降边嘉措先生说。

著名导演万玛才旦介绍,他儿时就通过收音机和剧团了解格萨尔王,大学时,像《赛马称王》、《霍岭大战》等更是每个藏族学生必读篇目。他提到,虽然关于格萨尔王传的影视作品不多,但是它确实是电影和纪录片的好题材,亟待充分挖掘,拍摄《格萨尔王》一直是他的心愿。他指出,青年演员张准的评书表演在传播格萨尔故事的层面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格萨尔王》除了内容之外形式也非常重要,比如说唱艺人在讲述时的状态,建议借鉴吸收说唱艺人的表演形式。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东城区曲艺协会主席宋德全则针对评书《格萨尔王》表演提出了自己的希冀,他建议张准更多地向藏文化学者学习请教,了解更多的藏族文化和风俗,成为一名学者型的评书艺术家。

青年演员张准介绍,评书是他个人爱好,他的改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既要通过评书的形式贴近大众的生活,又要尽量保持原书中的藏地风俗文化,确实很难找到一个结合点,但他表示自己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对自己所改编的评书做更精致的加工。

从今天开始,喜爱评书的朋友们将有机会听到原本只在各民族语言地区流传的精彩史诗,通过熟悉的评书语言,感受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
文|中国文化译研网 贾奕帆
图|中国文化译研网 罗亚莉
本文为中国文化译研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