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前文物,蕴藏古老智慧——凌家滩遗址玉龟玉版、钻孔玉人等高科技
【专题】史前文物,蕴藏古老智慧——凌家滩遗址玉龟玉版、钻孔玉人等高科技
导语:
本文为凌家滩史前遗址专题:重点介绍凌家滩出土的玉龟、玉版套件,图解其中蕴藏的神秘含义与古老智慧;解析“钻孔玉人”等凌家滩文物里的尖端高科技与相关的考古成果,以此一窥那个遥远的古老文明。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
年代:史前时期,出土于安徽含山县凌家遗址旁一处距今4500年的墓地,安徽博物院收藏。
尺寸:玉龟:长9.4厘米,高4.6厘米,宽7.5厘米,厚0.3-0.6厘米;玉片:长:11厘米宽:8.2厘米;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板
玉板上面刻有神秘的八角星纹;玉龟则应该是一种占卜工具。
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出土时,玉片夹在玉龟甲里面【见下图】,和古代文献所记载“元龟衔符”(《黄帝出军诀》)、“元龟负书叩”(《尚书中侯》)、“大龟负配”(《龙龟河图》)若出一辙,真是匪夷所思。
这件玉龟、玉版组合套件,被收入我国第一部全国范围内考古出土古代玉器的大型考古和收藏工具书——《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它们极可能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占卜用具。
此玉龟灰白色。器圆雕,分龟背甲和腹甲两部分。
背甲(M4:35),圆弧形,背上有脊,龟纹,两边各对钻二圆孔,两孔之间雕刻凹槽,背甲尾部对钻四个圆孔。
腹甲(M4:29),中部较平,两边侧略弧。腹甲的两侧与背甲对应处也对钻两圆孔,腹甲尾部对钻一圆孔,这些上下对应的孔应是栓绳固定之用。
上图:玉龟打开时的样子(一片是龟背甲,一片是龟腹甲)
两片玉龟甲上均有钻孔,与真实乌龟背甲数是一致的。两片玉龟甲合起来,酷似一只乌龟。
人造的玉制品——玉龟,和自然实物——龟,完美对应。
上图:玉龟合起来的样子
▼央视曾对这件稀有的玉龟做了专题介绍:
电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六集 凌家滩玉版玉龟:玉中谜藏——远古高科技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摘登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05月17日 09版)
有人说它和星象学有关,有人说这是数字起源的数字卦,也有人说它和历法相关,还有人说这是传说中的洛书。种种猜测都指向人类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与文化。鲜为人知的安徽凌家滩遗址,深藏着令人惊奇的发现。
▲出土时,这片精美的玉版夹在玉龟壳中间,应为一套组合。
玉龟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上面钻有数个左右对应的圆孔。玉版中部琢有小圆圈,并以直线→,准确分割为八等份,大圆外又有四个→,指向玉版的四角,玉龟和玉版表面上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似乎就是最简单的数字和方位,而真正深入了解它时,才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数位及宇宙系统之谜。
两片玉龟甲上均有钻孔,龟背数八,龟腹数五。如果上下叠加,中间是五,两侧各是四,与真实乌龟背甲数是一致的。
玉版上八个方向表示方位,左右各五个钻孔。
▲两片玉龟甲上均有钻孔,与真实乌龟背甲数是一致的。两片玉龟甲合起来,酷似一只乌龟▼
凌家滩还出土了6个小玉人,三跪三立,分别出土于两座墓中,所有玉人都伸开五指放在胸前,似乎也在表达着什么。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之一
人生双手,每只手都具五个数,所以中国文化包括五行学说在内,都是采用五进制。通过对10以内的数字有机地重新排列组合,会产生有趣的数字现象。变化方法就是把一二三四五放于上左,把六七八九十放于下右,这就是洛书,洛就是“脉络”,是世界有序运转的规律。这是一个极度平衡的状态,里面所有数字直线与斜线相加之和都是相同的。玉版上面钻有九孔,下面四孔也合于此数。
所以有人认为它是洛书的源头,还有人认为玉版开创了中国的数字卦,也就是抽象数字的基础。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以上各截图来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六集 凌家滩玉版玉龟:玉中谜藏——远古高科技)
-----------------------------------------------------------------------------------------
以下转载一篇详解文章:
一周一研——凌家滩文化玉龟甲及玉片图腾纹饰的深意猜想
(此文转载自:搜狐号“中国古美术”,原作者:阳铭山人,原文链接,附于文末)
此套玉龟甲(上图)和玉片(下图),出土于安徽含山县凌家遗址旁一处距今4500年的墓地,出土时长方形刻纹玉片夹龟腹背甲之间,可以客观的理解,此龟甲和玉片为一个系统,是成套物件,在使用上也应该是配套的。
凌家滩,玉八卦(玉片):
笔者(注:原作者)个人认为,这就是文献所记载的“元龟衔符”原型,中间的玉板应该为符形,而龟甲,则是最古老的占卜术用具,用龟甲内含玉板,来进行古老的占卜和推理,整个玉器系统,实际所代表的具象,就是最古老的龟壳占卜术。
只是实际用活体龟壳占卜术的方式和这套玉器龟甲占卜系统的方式是否相同,就值得深入研究,如若能清楚明晰的研究清楚他的使用方法,那么,《易经》中的很多谜底将迎刃而解。
要明晰此套玉器龟甲的内涵和用途,首先,让我们了解传统的龟甲占卜术。
传统的龟甲占卜术,根据记载,需要找一只活了最少四年的乌龟,用祭天的香烛把它插死,然后剥了龟壳,祭神之后用火烤,直到龟壳表面龟裂,再以最中间一片龟甲为中心,按照文王八卦来观测大致卦象,最后就是进行演算, 中国史前三大占卜系统——龟卜、签卜和骨卜,目前都已失传,其具体的占卜方式也无从考究,这是另外一个值得去深入的话题,有兴趣的爱好者也可来稿交流。
龟壳作为占卜用具,我们也可从龟甲的具象去分析,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乌龟的背甲隆起像天,腹甲平坦,好似大地,乌龟彷佛背负着天地一般,因此,乌龟被认为是可以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灵物,龟壳乃被用来预知存亡兴衰,当做卜凶问吉的吉祥物。
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整个龟体就如代表了一个小宇宙,龟腹部的纹饰,很早就有学者提出其藏有洛书河图之象,而洛书河图是之后中国传统易学的理论根基,用烧龟壳之方式来演算也就不难理解。
(国之大事而卜之,而且考史时也发觉其准成率约70%,可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此套出土的玉龟甲系统,实际就可以大胆地猜想和理解为活体龟甲的替代物,但使用方式应该与活体的烧龟甲不同,也许是采用摇卦的方式,使玉龟壳中的玉板发生变化后,来进行演算和推理,而玉板纹饰含义,也就自然和活体烧龟甲时所代表的图形有相通的关系,用现代人思维我们可以认为其是简单的占卜吉凶,但在古代,这是占卜天地时运之大事,而占卜也是最古老的一门术数学。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如果说去解析活体龟壳燃烧后的裂纹方式来进行占卜很困难,那么这个玉龟壳系统中的玉板,则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的资料参考,而研究清楚这个玉板上的纹饰含义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个人认为,其代表的就是洛书河图的符形。这个观点,和《洛书河图》的作者阿城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河图,黑点白点排列奥秘数阵;洛书与河图不同最早只有八个由三条虚实相间的直线组成的图形,分别代表乾、坤、坎、离、兑、巽、艮和震八卦,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后来又有周文王的后天八卦,文王还据此演绎出八八六十四卦。两种八卦的八卦方位不同。后人附会上去一套数字,应该是数字游戏。该套数字纵横斜三条线上数和皆15。
《周易》和《洪范》,在哲政军伦美文学诸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洛书河图,产生于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居天下之中”。洛书河图文化意义,博大精深---“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洛书河图文化。
上图说明:
这件玉片,又名玉八卦,是凌家滩出土玉器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玉片正面为长方形,反面略内凹。两短边各对钻5个圆孔,一长边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各对钻两个圆孔。玉片中部偏左雕刻有一小圆圈,圈内雕刻方心八角星纹;圈外雕一大椭圆形,两圆以直线平分八等份,每等份雕刻一圭形纹饰;在大圆外沿圈边对着长方形玉片的四角各雕刻一圭形纹饰。玉片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年前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我们认为,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圭形纹饰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八方。
仔细观察此玉板(上图),可以看到,它的上沿,有九个小孔,下沿,有四个小孔,左右两个边沿,各有五个小孔,这种数目排列,是不是很熟悉?这里推荐大家读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中国方术正考》和《中国方术须考》,会更容易理解,它就是洛书的原形,通俗点讲,就是大众都知道的九宫图。关于他的推演过程,请参考阿城先生的《洛书河图》,书中的解释比笔者说的更清楚,这里就不过多复述。把书中的几个推演的重要图片分享个大家参考,以帮助理解。
上图:下面这件文物是商代晚期八角星纹弓形器,通长三三.九、高九.八厘米。一九九〇年河南安阳郭家庄西一六〇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弓身似一长条板,较宽,呈弧形。弓身两端有弧形臂,臂端为镂孔铃。弓身中部有圆形凸泡,其外为八角形星:
其中,不得不说,在这个观点的推理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早已点明,可参看冯时先生的《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以做参看。
凌家滩文化中的很多玉器造型都很特别,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有兴趣的爱好者可多关注。
就此结笔,此草草一文,只是对玉龟甲系统的功能和具象做了一个大概的论断,关于其真正的使用方法还有待更专业的人员进一步研究,这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欢迎同志者来稿交流。
【以上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古美术”,原作者:阳铭山人】
原文链接:
-------------------------------------------------------------------------------------------------
关于此件玉八卦(玉版)上的图案,还有另一种猜想与解读:
《凌家滩玉版将中国哲学史向前推进2000多年》
(以下文章转载自:华夏经纬网)
地处高岗,背倚太湖山,眼前水田阡陌,一片疏朗。在平常人看来,这只是一片有着田园牧歌情调的乡村沃土,而在考古学家张敬国眼中,这里是不折不扣的“圣地”,他将每次对凌家滩遗址的挖掘和探访都视为对“圣地”的朝拜。
如果仅仅是出土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玉器,可能还不足以诠释凌家滩“圣地”的含义。可是当体现了古凌家滩人的精神生活以及代表他们对天文、历法认识的玉龟、原始八卦图玉版穿越5000多年的时光,散发着遥远而神秘的气息出现在今人的面前时,就不能不让人对这块土地,以及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古人感到震撼与崇拜。张敬国说,玉龟和玉版的出现完整地反映了中国5000多年前精神文明领域里的思想火花,把中国哲学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据上古传说,《周易》和《洪范》来源于河图、洛书。传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夏禹时,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玉版图形中的四方和八方,正与以上四象和八卦的概念相合。四象和八卦,在季节概念上,就相当于农历的四时八节。玉版图形表现的有可能是远古洛书和八卦。
上图:澳门《伏羲八卦第一组》小型张·伏羲氏画卦图。(右下角有一只神龟)
此小型张中的伏羲形象是参考马驎画的《道统五赞像·伏羲像》设计的,与原画略有不同:
上图:南宋,马麟绘《道统五祖像》伏羲像(又名《道统五赞像·伏羲像》 ),绢本、设色,纵249.8厘米,横1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赏析: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目光显得深沉、睿智。右下角有一只神龟,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伏羲创制八卦的功绩。 )
古籍记载,尧帝时期,就曾有两次与神龟有关的事迹:
第一次:据《述异志》记载,南方边远的越裳氏前来朝见,向尧帝进献一只千年神龟。神龟三尺见方,背上有科斗文,记载了天地开辟以来的人间大事,尧命人把文字记录下来,称之为龟历。
第二次:尧帝在决定继位者的关键时刻,突然红光满天,有元龟负书从水中浮出,爬上祭坛。只见龟甲上有红色的字,上面写着应当禅位于舜。
传说大禹治水时,也曾有神龟驮负“河图洛书”赠予大禹。
【 * 延伸阅读:】
(之前曾登载过尧、舜、禹的文章,里面提到这些上古圣王遇到“神龟出现”的一些故事,可查阅文末链接)
【大图】(▲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张敬国认为,远古没有文字,人们才使用钻孔、画圈的办法计数,以代替五行交替记载时节。因此,河图、洛书就是历法,墓中出土的玉龟和玉版,似证实了5300年前就有这种历法存在,也反映了我国夏代或先夏的律历制度。历法出现表明当时的农业得到大发展。玉版圆形表现太阳运行在内涵如此深厚的出土玉器上,古人将他们的核心认识以最简单朴素的笔画表现出来,每一个细微之处可能都承载着极大的信息量,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足以让今人“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在这一点上,玉版上的圆形似乎又是一个例证。
玉版上的大圆和小圆,特别是小圆的左边弧度很不规整。这点细微之处引起了张敬国的注意与深思,他想,古凌家滩人为什么不把它画圆呢?按照古凌家滩人琢玉的技术,琢一个圆很容易,这令他左思右想不解其意。仿佛是冥冥中的示意,后来,他带着这个问题观察凌家滩的日出日落,终于找到了答案。
张敬国发现,在凌家滩,不论何时,日出时太阳都显得很圆,日落的时候,刚开始,太阳也显得非常圆,但在往下落的时候,太阳就像玉版上的小圆一样不那么规整。观察多次都发现太阳与玉版上的小圆一样,表明玉版上的太阳图纹也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太阳一天的运行过程。(原作者:刘振,出处:安徽商报)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拓片)
凌家滩玉板呈长方形,上面刻有结构紧凑、完整、对称的图案,中心是八角星,外部是一组分布一周的放射状箭头纹饰。李学勤先生将这一图案解读成“巫”字,巫字在甲骨文、金文中,与这一图案非常相似。它体现了一种宇宙观,即“四方-中心”的观念。
甲骨文、金文中的“巫”字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
凌家滩玉版上的八角星图,
在凌家滩出土的玉鹰上也有(见下图):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
上图说明:透闪石,灰白色。呈展翅飞翔状,头略仰,侧向一面, 尾展开。头部雕琢十分逼真,眼睛为一面钻的圆孔,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展翅的两翼雕琢似猪头或似别的动物形象。 腹部阴刻规整的圆圈,内刻八角星纹,八角星纹内又刻一圆, 圆内有一孔。尾部两面雕琢呈扇形齿纹, 鹰上的八角星纹可能象征某种宗教观念。鹰外表健美,性情猛厉,象征勇敢和力量。
凌家滩玉版上的八角星图,在凌家滩出土的玉鹰上也有;
玉鹰正反两面,胸前都有这一八角星:
玉版中心的八角星符号也是个古老而有趣的谜团,直到现在,我国多个民族也有此符号,甚至遍布于全世界多种文化。这些图形符号就如同暗藏的自然规律的密码,却逐渐被我们忽略遗忘。
世界上许多地方、许多文物上都可见到这种八芒星符号;可见史前远古时期,世界文化是相通的
-----------------------------------------------------------------------------------------------
解析凌家滩玉人——匪夷所思的高科技钻孔技术
(以下文章转载自:作者:一夫之,原标题: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凌家滩玉人隧孔的钻磨技术是远古玉作技术的文化之谜。
古代钻孔技术大致可分为管钻和实心钻。管钻作为古代治玉钻孔技术中的一种,源远流长。其原理为:用空心圆形状的钻具对玉料进行钻孔,同时加水和解玉砂,钻孔完成后玉芯与玉器分离。有学者认为古代管钻的工具为竹子或者骨头,但是由于从未有管钻工具出土,并不能证明钻具的材质。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
凌家滩微观管钻以其“微”闻名。以凌家滩出土的一件坐姿玉人为例,其背后有一隧孔,孔径仅为1.5毫米,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得知隧孔的形成经过7道工序。其制作工序为:首先垂直在玉人背面管钻一个孔,在第一个孔的基础上斜着钻一个孔,然后在第二个孔的基础上在斜着钻第三个孔,这样以三道工序钻好右边的隧孔,左边同样是三道工序,两边都打好后,斜向对钻一孔使两半穿通。在高倍放大镜中可以看到孔中留有一段玉芯,其直径居然仅为0.15毫米,孔壁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同心圆,确定为管钻无疑。管钻的外径约为1毫米,内径约为0.5毫米。如此精巧的钻孔显然不可能是竹子或骨器所致,那么在那个时代,古代先人到底是使用的是什么样的钻头?
通过凌家滩文化馆藏玉人的微图分析,展示一下凌家滩文化的琢玉技术。
一、玉人整体图(图1)
图1-1
凌家滩前四次发掘共出土玉人6件,三立姿、三坐姿。玉人都呈长方形面孔,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嘴,身材匀称,面部表现蒙古人种的明显特征,同现在的中国人面貌一脉相承。这有力证明了5000年来,中华大地上人种一直未变,文化传承未变。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国都出现原有文明的中断和人种的变迁,唯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图1-2
二、玉人局部微图(图2):
图2
分析: 可以看出,原来的玉质为淡绿色玉质。
三、钻孔微图和传说中的0.15毫米孔径的玉芯儿(图3)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分析:打孔为管钻痕迹,而且孔径的确十分微小。
四、耳部钻孔微图(图4):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分析:耳部为管钻痕迹,孔壁有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并有台阶痕。
五、颈部打洼部位微痕(图5):
图5-1
图5-2
图5-3
图5-4
图5-5
分析:颈部打洼部位痕迹为左右磨蹭的痕迹,这与玉工手持琢磨工具使力的方向一致,并被自然风化橘皮纹切断。
六、两臂之间微痕(图6):
图6-1
图6-2
图6-3
图6-4
图6-5
分析:两臂之间打洼部位痕迹为上下磨蹭的痕迹,这与玉工手持琢磨工具使力的方向一致,并被自然风化橘皮纹切断。
凌家滩玉器上高超的微观管钻是否使用了金属钻头我们不得而知,有学者认为从诸多线索可以判断当时已经存在砣具,但这些都还没有得到定论。今天的我们需要借助诸多科学仪器才能窥探到当初制造这些玉器留下的蛛丝马迹。而在那个年代,工匠们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将坚硬的玉器琢磨成理想的形态实在是难以想象。凌家滩玉器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管钻之谜只是其中一个闪光点,仅仅透过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史前先民文化的高深莫测。还有许多谜题如凌家滩出土玉龟玉板的宗教意义等等待我们去探索。史前先民的智慧总是超出我们的预料,而正是这迷人的智慧引导我们不断去接近那个遥远的史前文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作者:一夫之,原标题: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
凌家滩专题
【提醒: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可查看更大一些的清晰图(否则字看不清楚)】
凌家滩专题,原地址:
凌家滩-史前文明源头
http://www.huaxia.com/zt/zhwh/07-043/index.html
以下图文,都是上面这个专题里的部分内容:
凌家滩遗址有哪些惊世发现
(文字来源:华夏经纬网)
据凌家滩遗址发掘组织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研究员近日介绍,凌家滩遗址有多个方面为全国考古发掘中所罕见,包括玉人、玉龙、玉鹰、红陶土块建筑遗迹【下面会介绍】、东陵玉、玉钺及斧、玉管微雕、石钻、玉戈及玉虎首璜、人工巨石堆【下面会介绍】等。专家们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既有大型宫殿、神庙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布局整齐的房屋、墓地,又有护城濠沟、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礼器。
在凌家滩遗址发现的1000多件玉器中,种类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
研究发现,5300年前凌家滩的先民,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钻出直径0.15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头发还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下面会介绍】。凌家滩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物——玉龟和玉版【见本文前半部分】。
***
上图: 凌家滩遗址俯瞰,酷似一尊卧佛
凌家滩遗址全貌酷似卧佛
——是偶然巧合还是特意择风水宝地而居?
凌家滩遗址不仅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曙光”,更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昨天,省考古所有关专家提供给本报一份凌家滩遗址全貌的遥感图片,图片显示的景象令人惊诧:整个遗址的全貌不仅酷似一座卧佛,而且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北玄武南朱雀”的风水学说。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古人们特意择风水宝地而居,让人不得其解。
凌家滩遗址地理位置的所在,正好是黄河至长江即泰山以南至长江边的最高山峰海拔441米的太湖山南坡脚下,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向南一直延伸到5公里远的裕溪河北岸,其中遗址区域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0.8公里,遗址北部所处最高海拔约26米,向南渐低至海拔6.7米。从遥感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整个遗址区域周边都相对平坦,只有遗址所在的这道长土岗高凸出地表,整体外形非常酷似一座巨大的卧佛。根据遥感照片显示,此次发掘的墓地核心区恰好位于“卧佛”的腰部关键部位。
据考古专家张敬国教授分析,整个凌家滩遗址可以分为居住区、神庙墓葬区、祭坛区等几个区域,按照相对地理位置的关系,可以发现,这三者之间海拔高程等差依次为居住区6.7米、神庙墓葬区13~15米、祭坛区20米。凌家滩先民在建筑环境选择上意味非常深远,他们把聚落最高位置留作这种功用——让灵魂升天的位置。站在祭坛的位置向东南望去,每天早上可以看见太阳升起,可以俯视整个聚落的生活区;反之从生活区仰望墓地、祭坛也正好和天地连成一线。
为何凌家滩先人会独具慧眼地选择在一个类似卧佛的地方繁衍生息?如果说这仅仅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按照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凌家滩遗址所在的“卧佛”地望“头朝北枕太湖山、脚向南抵裕溪河”,完全符合“北玄武南朱雀”的大位;过去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占卜活动,但是直到先秦时期才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学说理论。早在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就出现如此现象该如何阐释,我们不得而解。对于这源远流长、神秘莫测的中华文明,看来我们得打破旧思想、重新认识了。
***
上图:红陶土块建筑遗迹
“红烧土”可知晴雨
(来源: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研究表明,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烧制而成,内层的荷载极限、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了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在凌家滩村,被成为“红烧土”的红陶块,曾被村民用来包咸鸭蛋和预报天气。
今年70多岁的黄其昌老人告诉记者,当地村民根据“红烧土”潮气大的特征,用它来预测天气,如果红陶块颜色变鲜艳并有点湿润,表明要下雨了;相反,如果它颜色暗淡并干燥,就预示着晴天。
而村里的妇女都有着用“红烧土”来包咸鸭蛋的习俗,她们把红陶块取回家舂碎了包在鸭蛋外进行腌制,据说这种土腌出来的咸鸭蛋,蛋黄不变色、味道鲜美。直到凌家滩遗址发掘开始,专家告诉村民这些“红烧土”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村民们才停止挖土。
凌家滩所涵盖的文化符号范围之广、渊源之深世所罕见。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高峰,却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凌家滩遗址勘测出的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历经前后5次发掘,也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还有可能被新的发现再次震惊。(截图与解说词来自: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
***
探访“神秘”的凌家滩 千年巨石阵可和英国相媲美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1)凌家滩悬疑:3000平方米的红陶土块遗址到底做什么用?
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人用何种技术钻出孔径只有0.15毫米的微孔?他们用何手段将重达数吨的“巨石”摆成这些人工“巨石阵”?
即将进行第五次发掘的凌家滩遗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沿着乡村小道往南走约50米,这是一片居民区,张教授带领我们走进一村民家的后院,一块巨大的石头展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一块残巨石,现在还有几吨重”。张教授告诉记者,凌家滩的“巨石阵”原本有好几处,很多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村民兴修水利、造房子、修路时炸碎了。这些巨石原来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达八九米,记者看到的这块石头也是巨石被炸毁后的残存。
张教授说:“尽管很多巨石已被炸毁,但经钻探发现,凌家滩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还埋藏着许多巨石,如果将这些巨石发掘出来,并按其原貌展出,仅就其旅游观赏价值而言,就可与英国的‘巨石阵’相媲美。”
(2)巨石阵曾是游乐场
凌家滩遗址为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巨石遗存的唯一一处遗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约1000年。专家推测其可能与英国、南美洲等地的“巨石阵”一样,与观察天文、太阳运转有关联。研究发现,凌家滩的巨石均来自5公里外的太湖山。在5000多年前,怎样才能把石头开采出来雕刻成大石柱,并从5公里外搬运到凌家滩矗立起来,都是待解之谜。
在凌家滩村,“巨石阵”被分解成多个与石头有关的地名,如“石头圩”、“石头岗”、“石头河”等。今年66岁的付求福老人告诉记者,专家所称的“巨石阵”主体,他们称之为“石头岗”。“石头岗”里有20多块大石头,最大的有火车头那么大,最小的也有一人高。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有的方正,有的歪斜,有的像船头,有的上面有几个大脚印……村民们形象地称它们“大歪石”、“洋船石”、“大方石”……“石头岗”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夏夜,村里人常常在“石头阵”里乘凉、聊天。
----------------------------------------------------------------------------------
凌家滩文明,地处北纬30°神秘带
(来源:华夏经纬网)
在考古过程中,对古代遗迹的准确位置进行定位是一项既寻常又重要的工作。凌家滩遗址测量后得到的精确定位是北纬31°29′、东经118°2′。有学者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有着众多难以琢磨的神奇:在地球的北纬30°附近似乎一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不断制造迷雾般的“巧合”,包括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拥有永恒谜团的金字塔,横空出世的玛雅文化等等让现代人无法解释的史前文明,甚至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最恐怖莫测的百慕大死亡三角等自然奇迹也都无一例外地位于这一神秘的纬度附近。
5000多年前如何能够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
——凌家滩的文明从何而来?
同样位于这一神秘纬度附近的凌家滩遗址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神秘难解的谜团,其中最让人咋舌的是一件玉人,其背后有一个隧孔,孔径只有0.15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考古学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是人工用管钻垂直钻孔形成的,管钻的玉芯仍留在孔内,管钻的直径仅为1毫米。负责凌家滩遗址发掘的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告诉记者:“管钻工艺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流行,但如此细微的管钻及其使用不光是首次发现,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凌家滩先人采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完成这精美一钻,至今都还是考古界和科学界的一个谜。”
上图: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玉鹰、玉人
上图:凌家滩玉人钻孔技术
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展现出来让现代人匪夷所思的工艺技术还有很多。张教授告诉记者,玉器胎壁的厚薄和琢磨加工有密切的关联,器壁较薄的玉器需要更多的加工和细致琢磨。凌家滩出土的玉耳和玉勺。前者底部厚0.1厘米、口壁厚0.09厘米;后者厚0.1~0.3厘米,二者不仅轻薄,而且造型匀称美观。虽然不能说其轻薄如纸,但也相去不远。而且专家通过高度显微镜对水晶耳放大200倍观察,仍观察不到丝毫的毛糙感。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代都堪称一流。”
上图:玉勺,凌家滩遗址出土,这是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最早最精致的玉质饮用工具
上图:三角形刻纹玉牌,凌家滩遗址出土
上图:玉冠饰,凌家滩遗址出土
上图:玉龙,凌家滩遗址出土
上图说明:透闪石,灰白色。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线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凌家滩出土的5300年前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强烈而又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虽然中国南北史前考古学文化中都有不同的龙题材出现,但凌家滩玉龙与古人描述的龙形象最相似,表明中国龙的思想观念源远流长。
凌家滩玉器,显示出当时的文明程度之高
(截图来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六集 凌家滩玉版玉龟:玉中谜藏——远古高科技)
在现代人看来,在那个连金属工具都没有的远古时代,仅仅凭借石器工具如何达到这么精细的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考古发掘中,很多难以解释的谜团都让人联想到地外文明,那么“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和地外文明有关?
上图:安徽凌家滩将建遗址公园
凌家滩文明是否得到传承?
上图:北纬三十度上分布的世界四大文明
据此前的考古资料,包括国外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明,国内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黄山花山谜窟在内的众多北纬30°神秘带的史前文明,似乎都是在出现高度繁荣之后戛然而止,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同样位于神秘带上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是神秘消失,还是作为特例得到了繁衍传承?
上图:中国地图上北纬三十度沿线区域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专家认为,“从各个情况分析来看,在此之后,凌家滩文化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至少是玉石工业的重心转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那里去了。……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技术,除了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良渚文化是否就是传承了凌家滩的文明,凌家滩文明是否可以成为神秘带上的特例找到传承下来的依据,考古队员们希望在此次考古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原作者:黄婧 孙超 王素英,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