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197:历史开山数腐迁——读《搜历史》
文/望月听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隽永奔腾,历史大潮浩浩荡荡,汹涌东去,势不可挡,即使几座青山使它拐几个弯,但直泄东海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从古至今,各种历史书籍琳琅满目,《史记》是司马迁集毕生精力完成的史诗般宏大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意指“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便是《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一种诙谐幽默的白话文将明朝诸事娓娓道来,着墨于官场政治、帝王心术,将尘封于历史中的各色人物立于读者眼前,鲜活明媚、栩栩如生。
《搜历史》选材独特,独辟蹊径,从各类人物的笑谈中说历史大走向,碎片中看清历史背后的真谛,将历史浓缩在片言只字之间却游刃有余,“司马光与王安石失败的教训是什么?雍正真的杀了自己的儿子吗?超级间谍宇文虚中为何会穷途末路?如何正确地评价魏忠贤?南明政权为什么扛不住?冯道成功学的精髓是什么?汉奸吴三桂有哪些委屈?”
“历史的真相不在纸面上,而在背后的逻辑中。历史不是一堆堆热热闹闹的故事,而是一条条逻辑清晰的故事链条。正如李敖所说,王安石确实是一个大丈夫,可王安石充满正义感的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魏忠贤魏公公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阉人,为何居然会在当今之世迎来许多人的膜拜呢?妇孺皆知的汉奸吴三桂,是否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不可饶恕呢?遗臭万年的篡汉者王莽,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吗?还有掀起'大礼仪之争’的嘉靖、呕心沥血也挽救不了政权的崇祯……”
——王莽的悲哀:为理想主义而战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于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时,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反对军事势力。最终于哭天大典之时,绿林军破长安而入,乱军之中为商人杜吴所杀,百姓闻之,“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可见其为百姓恨之入骨,实为民不聊生之罪魁祸首,人神共愤。“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弘时的悲剧:论“雍正杀子”事件
康熙末年储位不定而引发“九子夺嫡”,其中的惨烈可想而知。因此但凡穿越剧大都进入了这个时空,更有大气磅礴的故事代入感,鲜衣怒马行走在刀尖上的勾心斗角、步步为营,《宫锁心玉》、《步步惊心》,桐华文尾,“一缕芳魂归青山,花落人亡两不知。”终是一抔黄土掩埋了各人的爱恨情仇,不禁发出“可怜身在帝王家”的感叹。雍正因了自身的前车之鉴,“秘密建储”,不公开储君可避免皇子们骨肉相残及皇太子攘夺君权。“从此,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下的锦匣子成为宫中最神秘、也是诸皇子最为魂牵梦绕之处。”
而在一百三十余万字的雍正朝实录上,弘时及其死亡竟然不着一字,仿佛这个皇子根本就不存在,甚至连名字都不曾出现过一次。“弘时'被杀’一个月后,陕西兴汉镇总兵刘世明因其弟刘钖瑗涉嫌某罪案而自请处分,雍正在其奏折上有这样一段批语: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刘世明岂能保无钖瑗之兄弟乎?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骨肉间原有两种,善缘、恶缘,所以释家言'不是冤家不聚头’。”“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历史是有温度的、有趣的,它有点有面,有悲壮也有振奋,有迫不得已,更有意想不到。”王国维读史二十首,“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春秋》谜语苦难诠,历史开山数腐迁。前后固应无此文,一书上下两千年。”历史是厚重的,尔虞我诈的江湖朝堂,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嘘唏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