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场 · 董旻晋:80后的“袋中人”用木雕告诉你,独处是也是一种生命意愿
和不愿被打扰不是一种病,人们的妄议是种坏习惯
我们自己小时候可能都经历过害羞的阶段,有些人慢慢的走出来,而有些人可能没有走出。在人们看来就像有沟通障碍的病态,尤其男孩子,往往会被认为缺乏雄性特征。
其实他们也有融入社会的渴望,但生理和心理有时不是一个人所能完全把握的。木雕艺术家为这些饱受“压迫”的人们洗雪申诉,他通过特立独行的包裹寓意的形式,告诉人们,作为生命有喜欢追求安全的权利,孤独或害羞不是缺陷,只是一种性格和生命愿意。他自己就很享受这种包裹的感觉。
董旻晋从小就害羞腼腆,不善交往,他说直到大学也没有确立自信。找到这种被人称为有点色情的艺术语言,他才在创作中释放了多年的郁积。
他的作品都像裹着一层厚厚的的膜,或者人物想在袋子里探出头来。一种强烈的追求安全点感觉。造型多隐喻男性身体部位,通过肢体在包裹下的凸出,表达内在的骚动不安。欲望、不安、焦虑、孤独,充满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强烈的表达,或一种倾诉。董旻晋说,他喜欢这种内心的波折中拒绝打扰的感觉。
有人评论说作品晦涩难懂,有人嘲讽作品表现色情。对这些艺术家不以为然,他像一个美好的“袋中人”,窥探世界,保持内心。2011年,他的作品《森林中的变动与包容》获得中国台湾国际木雕竞赛第一名,2015年,《空无一物》获得第三届国际雕塑双年展银奖。
典型的代表作品是他“自画像”意义的包裹系列。其中一个,人物被紧紧包裹着,只露出头部,却用手遮住眼睛,人们感受到,他想要面对这个世界,却有有点羞涩和害怕。
作为成功的艺术家,他得到人们的关注,传递了想通过作品向社会和人群表达的观念和对生命形态的另类理解。
他喜欢使用自然材料,那些经历过虫嗜、雨淋、日晒的风化木、漂流木,和那些经过长久掩埋有被暴露剥蚀的树根,哪怕有些即将腐烂。这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自然而然,很多时候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已经学会和掌握的东西其实很少。
一个艺术家诚实地告诉世界,轻易地给一个生命框定,下定义和结论,是一种坏习惯,应该宽容。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慕道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方化 曹欣宇 扬木子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