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舌、口水舌、舌边有白涎!一张方子,“擦净”舌头,请你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来聊聊,舌边白涎、口水舌这个事儿。
啥叫舌边白涎、口水舌呢?
就是说,有些人,把舌头伸出来,会发现其舌两侧边缘内,大概5毫米的地方,各有一条白色的口水带,仿佛一条线一般。口水者,涎也。这个现象,就是舌边白涎,也叫做口水舌。
舌边白涎这个词儿,我敢说,在古代的医家论述中几乎是没有的。它的提出,最早应该是1982年的《江苏中医杂志》。提出此说的医家,据说还是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的学生。具体姓甚名谁,我实在是记不得、考证不出了。
虽然这个提法比较生僻,但是就这个现象本身而言,还是非常普遍的。因为这种舌头伸出来,舌边两条口水线的现象,很多见。我闭上眼睛,用脑袋想一下,就“看得”一清二楚。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的问题之一,就是患者体内有很大的水湿之气。水湿之气停聚于舌,形成白涎。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帮你来深入理解。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42岁,姓崔。
这个人啥毛病呢?主要就是口臭。臭到无法和别人说话。这令她十分苦恼。
后来,她去就医。医家发现,患者脉象沉细。舌边有明显的白涎带。除了这个口臭之外,患者感觉不到其他不适。
当时,医家就用了一个方子,即陈皮、半夏各12克,茯苓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服用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药用三剂,口臭消失。
怎么回事啊?道理很简单。虽然患者没有太多的其他不适,但是仅凭舌边白涎这一条,医家断定,应该是湿浊中阻、中焦污秽之气上泛于口所致口臭。于是,就用可以化湿浊的二陈汤来治疗。其中,陈皮行气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茯苓健脾利湿。这就是基本意图。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还有一个例子,稍微复杂点。你再品一品。
说有这么一个男的,是一个老师,当时年纪是46岁。
他什么毛病呢?不是口臭了,而是口苦。另外,最近这段时间,他还感觉口中黏腻,以至于白天讲课的时候发音不清。
此人去就医。刻诊,见患者苔白腻,舌质暗红,舌边有明显的白色涎沫带,脉象滑而有力。
这个时候,医家用方,见:
陈皮12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苍术、厚朴、枳壳各9克,泽泻、菖蒲、杏仁各12克,生姜3片。
结果,患者六剂药喝下去,口苦消失,口腻解除,舌边的白涎带几乎不见了。但是这个时候,患者口干,苔净。于是,原方去掉苍术,加白术和麦冬各12克,石斛20克,再服3剂。最后,患者诸证悉平。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你看,这个男教师,舌边有白涎带,舌苔白腻,脉象滑,这也是妥妥的湿邪中阻之象吧?中焦为湿邪所阻,污浊之气上泛于口,形成口苦。
这个患者的情形,显然比上一个案例中的女患者严重。仅仅二陈汤,不够用。所以,用了陈平汤。陈平汤,一般被视作是二陈汤和平胃散的合方。二陈汤除湿,这没啥好说的。平胃散,也是治湿痰证的常用方。两个合在一起,就增强了调治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陈皮行气除湿,半夏燥湿,苍术燥湿运脾,厚朴行气除满,茯苓健脾利湿,配枳壳行气化痰消积,泽泻利水,菖蒲化湿祛浊,杏仁利肺气开水道,生姜温中化湿。
但是后来,患者口干舌干,舌苔光净。这就是除湿之品伤阴了。怎么办?苍术辛燥,拿下去,换白术,加上滋阴的麦冬和石斛。
这就是基本意图。你看,是不是也挺简单?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这就是,舌边白涎,的确很可能是痰湿蕴积于内的写照。甚至在有些时候,它可以作为单独的诊断标准来看。如果出现了这个问题,同时患者还伴随其他的一些症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该考虑,是不是该化解体内痰湿了。
怎么化呢?我认为,二陈汤是基础。这个方子,是中医祛痰剂里头的代表方,号称治痰总剂。基本配伍,就是制半夏、陈皮各15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加生姜7片,乌梅1枚。其主治症候,就是咳嗽痰多、色白易咳,伴随恶心呕吐、胸闷腹胀、肢体困重、头晕、心悸,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滑。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人,也的确最容易出现舌边白涎、口水舌的现象。
当然,我这么说,是基于理论而言。非专业的读者朋友,如果想借鉴应用,最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加减。注意,这类方药尽量不要用太久,以免伤阴。
就日常调养看,我建议可以用白术、茯苓各适量,反复泡水代茶饮,同时适当坚持体育锻炼。
总之,舌边白涎,作为一种常见的舌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尤其是当下,人们的饮食极大丰富,运动又相对缺失。这类象征着湿邪的舌象,恐怕出现得更多。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