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趣谈:清明
清
明
佳
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并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合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一般公历4月5号前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再恰当不过。由于此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后来,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也有人认为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因后来民间也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所以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直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的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3.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的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部分地区清明节时也有吃青团的风俗。
相关诗词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综述
清明节作为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是祭祀祖先和去世亲人,表达祭祀者孝道和对死者思念之情的节日。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参加扫墓者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随着传统大家族被小家庭取而代之,家庭祭祀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当农业化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大都市聚集了更多的人,高速、高压的生活下,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也随之越来越远。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现代化的今天,怎样让年轻人能够更多地去了解、感受和体会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过清明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且徐行 编辑/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