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为什么要任用蒋伸这样平庸的宰相?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宣宗有一次单独会见兵部侍郎判户部蒋伸,说到时人对轻易得到官职的侥幸心理不利于社会稳定。蒋伸说:“还不至于生乱,但如果太多人心怀侥幸,生乱就不难了。”
谈完事,蒋伸要走,宣宗却留他,还留了三次,最后说:以后再想单独见你也没机会了。
蒋伸虽然出身义兴蒋氏,书香门第,进士及第,在刺史们手下摸爬滚打,历任右补阙、史馆修撰、驾部郎中、知制诰,当过邠宁节度副使,后回长安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再做到当时的官职,没少在官场历练,作为杰出的文史人才也不可能没研读过历史,但他真的没听出皇帝的弦外之音。
才过了一个月,蒋伸被拜为宰相,这下他就明白了。宰相与皇帝议事只能全体到齐,不能单独。还有一个版本,宣宗把备选宰相们的名字放在容器里,在父皇宪宗神位前祈祷后射箭,射中谁,就是谁。
当时,御史大夫李景让名望在蒋伸之上。先前蒋伸设宴时倒酒对客人们说:“有孝于家、忠于国者饮此。”客人们都不敢动作,只有时任尚书左丞李景让起身喝完一爵,蒋伸还不给面子地说了句“公不宜”。结果,蒋伸拜相时,李景让却没份,还被外放为西川节度使。可能因为之前不愉快的过往,据《太平广记》记载,他觉得蒋伸不是个好相处的人,次年就称病辞职了,还被嘲讽为“成都十万户,抛若一鸿毛”,说他对西川来说不过是一根鸿毛。
拜相四个月后,蒋伸被解除户部职权,加中书侍郎,由于没有中书令,他就是实际上的中书省一把手。
但他在相位上都做了什么呢?咱真不知道。
据说宣宗驾崩时,托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等立三皇子夔王李滋继位,而神策军左军中尉王宗实等强行入殿迎立大皇子郓王李温,说王归长等人矫诏。久后,宣徽使杨公庆奉命去中书省,只对宰相杜悰作揖,蒋伸和其他宰相毕𫍯、杜审权则不敢动作乃至回避。杨公庆要杜悰弹劾不联名请郓王监国的大臣抵罪,杜悰不肯,杨公庆失望离去。蒋伸等三宰相再来见杜悰问此事,杜悰无言,三宰相惶怖,乞求保存家族,杜悰说:“别有其他疑虑。”并没转达杨公庆的意思。后来郓王继位为唐懿宗,怒气已解,众臣遂无事。但胡三省指出此事出自杜悰家传,并引洪迈《随笔》指出,懿宗即位之日宰相为令狐绹、萧邺、夏侯孜、蒋伸,毕𫍯、杜审权是在懿宗登基后才拜相的,可见此事是野史妄言,给老杜贴金的。
懿宗登基后,蒋伸兼工部尚书,咸通二年(861年)兼刑部尚书,监修国史,与宰相韦保衡及皇甫焕撰武宗、宣宗两朝实录。同年,外放为河中节度使,也就是罢相。两年后,调宣武军节度使。又一年后,因病免职,加太子少保荣衔,去东都洛阳吃闲饭。咸通七年(866年)复出为华州刺史,后再迁太子太傅,致仕,死后赠太尉。
蒋伸不仅主修国史,任职期间也起草过不少诏书,的确是一个出色的文史人才,但在政治方面还真挑不出什么亮点。宣宗提拔他,无非是因为他说话对口味,当时他们聊的是对当官的侥幸心理,宣宗前脚还为自认为严格的选官出了纰漏而惊讶,后脚就用实际行动验证了靠侥幸得官的大背景,因为他用人就是这样霸道,想用谁就用谁。
这样的用人方法,因为他本人有能力,在他生前还能镇住,但规矩已经被破坏了。当他的子孙镇不住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便只能儿孙自有儿孙福了。
正是因为后来的战乱,后来后晋年间修《旧唐书》时,蒋伸所修的两朝实录已经散佚了。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