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乱)”字的上下其手都能拽出些什么?

这小董到底是在淘气还是真的懂“上下其手”?

看着小董那十三岁少年的“天真无邪”的眼神,我决定:不管老妈看儿子的眼神有多不准,都先信了这“天真无邪”。

所以:

火速过一下上篇文章的历史遗留问题。点击《为什么周武王和十个“乱臣”同心同德?

现在,开开你的脑洞,这两只手对中间这个东西都可以干些什么呢?

一只手递东西,一只手接东西,造出的是“受”字。

“受”是一只手把一个盘子递给另一只手。

整理东西和把东西搞乱的的上下两只手造出的字是“亂”字。

“乱”是两只手在处理架子上的丝线,不管是把它搞乱还是把它搞整齐。

争东西抢东西的两只手造出了“爭”字。

上下两只手在争夺的“凵”,一般认为是牛头。

一只手去拽一只手造出了“爰”字。

“爰”象一只手拿一只棍子或绳子给另一只手。

“爰”是援救的“援”的本字,本来“爰”字里就有两只手了,后来又加一只手,成了三只手的“援”,看来救援的事情不怕人多。

如果只看这些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图形,任何一个图型都可以看出“争”的意思来。为什么只有两只手拽牛头才是“争”,拽别的东西都不是“争”呢?

对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第一:甲骨文是怎么识别的?

第二:甲骨文的造字含义是怎么推断的?

在解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先说三遍:

第一个问题,甲骨文是怎么识别的?

判断一个甲骨文是什么意思,它相当于后代的哪个字,靠的不是发挥神奇的、天马行空的、非一般的、帽子和蛇吞象的看图猜字的想象力,而是在冷板凳上坐下来,搬出《甲骨文编》《金文编》《古文字诂林》《说文解字》等等各种大字典,以及《尚书》《诗经》《易经》《春秋》等各种古经典,练习以肱二头肌为主的手臂肌肉。

练完后,把哑铃翻开,哦,错了,是把书翻开,练习以死脑细胞为主的烧脑运动:研究甲骨文字形的构成部件,比照金文、小篆等字形,找出字形之间的联系,发现字形发展演变的脉络,并用传世文献加以佐证。

如果你用看图猜字的方法去看甲骨文,那么甲骨文的“大”字,你只能看出它是一个正面的人形,但这个字形不是“人”字,而是“大”字。而“大”的这个意思你从看图像里是看不出来的,你只能通过字形的分析比较,发现它和现在的“大”字在字形上的联系,才能辨认出这个甲骨文是“大”字。

又如“毓”字,甲骨文是一个人(“人”字、“女”字或“母”字、“每”字)生下一个小孩(倒写的“子”字),因为孩子出生时头朝下,所以“子”字是倒过来的。如果看图猜字,“毓”的甲骨文可以释读为“生”“产”“娩”等等字,但这个字形之所以释读为“毓”,是因为这个字形和“毓”字有字形的承继关系,而和其他几个字没有字形上的联系。

“乱”的古文字字形,和诸多字形比对之后,它的字形和小篆的“亂”最接近,字形的变化符合文字演变的规律,这个字形才可以确认为“乱”的早期字形。

这个工作很虐人,在阵亡 N 多脑细胞之后,也许才能大致确定某个甲骨文相当于后代的哪个字,但到底是不是也不是你说了就算,你还得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接受专家学者们的审视和质疑,取得比较一致的认可才行。

甲骨文单字大约有5000个,已经找到后代的甲骨文大约1500个,但其中只有1100个左右取得了一致的认可,另外四五百个虽然找了后代,但基因鉴定还没完全过关。

为了让文字们认祖归宗,一年多以前,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还发布“悬赏”令,为一个甲骨文找到后代就奖10万!

要知道现在还有3500个左右的甲骨文还没后人呢。

真是想想就让人激动啊,虽然这3.5个亿跟吃瓜群众真没关系。

但这并不妨碍诸多没有古文字学专业素养的业余文字爱好者和民科们用灵机一动、灵光乍现来指(扰)点(乱)古文字的江湖,不管有没有悬赏,甲骨文的识别从来不缺少大胆的想象。

第二个问题,已经找到后代的甲骨文,怎么分析它的造字含义?

通过字形比对给甲骨文找到后代后,甲骨文字形的字义就基本确定了。第二步就会分析这个字为什么这么造,字形和字义之间有没有关联,有关联的话,关联的逻辑是什么?

甲骨文的认字已经够乱了,甲骨文的解字更混乱!

“帝”字找出甲骨文字形后,对“帝”的造字本义是什么,出现过至少十几二十种说法。

这么多不同的脑洞和为这些脑洞寻找的各色证据,足以把人虐得脑短路。

哪里有虐待,哪里就有反抗。被虐的人奋起反抗:

解字原来就是看它长得象啥啊!我也会!

谁没有几两望文生义的想象力?你的脑回路清奇,我的也不差,与其被别人的脑洞虐,不如让别人被自己的脑洞虐,我也来给“帝”国大厦添砖加瓦。

在古文字的认字和解字领域,半专业的研究者,专业不对口的学者,业余的和民科的文字爱好者为人们贡献了大量脑洞,一些初学者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给带到野路子上去了。

甲骨文的造字本义得根据造字时的历史特点去分析,你至少得了解上古的文化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不能用后代的历史特点去分析甲骨文。

“乱”是用手理丝线,体现早期社会蚕桑在早期社会中的重要性,从前技术有限,丝线易乱,整理丝线是早期人们常做的工作,所以古人用两只手和架上的丝线来表示“乱”和“理乱”。

如果不比对字形,不分析字形里的构成部件和组字逻辑,不考虑字的含义,只是对着字形图发挥想象,天知道各路大神会把乱的古文字形想象成什么。

《说文解字》里,就把“亂”字中间的丝线看作“幺”字,认为“亂”是两个小孩(幺子)打架,大人分头把他们拽开。

如果让现在的人来造“乱”字,也许就不会用两只手和丝线了,现在机械化卷丝线不会再让丝线乱得让人头皮发麻,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别的事:

“上下其手”真是个被报纸新闻玩坏了的成语。

它本来是比喻暗中勾结,串通作弊,颠倒是非,才不是动手动脚呢。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国和郑国打战,楚军的一个小将领穿封戌俘虏了郑国的皇颉。但战后,楚王的弟弟公子围说皇颉是他俘获的。穿封戌不干,和公子围争起来,伯州犁来裁定是非。

伯州犁派人把皇颉带上来,对皇颉说:有两个人都说自己抓住了你,你看看到底是谁抓的你。

然后伯州犁开始介绍两个人。

先介绍公子围,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伯州犁把手抬得很高,毕恭毕敬地指着公子圉说:“这位是公子圉,他是我国国君最宠爱的弟弟!”

然后介绍穿封戍,伯州犁“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伯洲犁把手压得很低,不屑一顾地指着穿封戍说:“这个人叫穿封戍,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

皇颉也是个混官场的老江湖,一看这架势,心领神会,马上说是公子圉抓的自己,还拍马屁说:“公子圉身手过人,骁勇善战,在下服输。”

最后,公子圉生擒皇颉有功加封,伯洲犁提升,皇颉脱险,穿封戍被贬。

了解下大董给小董讲过的其他文字课吧。

汉字源起:字是仓颉造的么?

汉字演变:隶书和简体字的逆袭上位

汉字六书:小仓颉,来造字啦

汉字六书:蓝瘦香菇是六书中的哪一书?

“一”是个开天辟地的故事

儿子曰:“三”是男孩追女孩

处暑为什么是止暑?

为什么周武王和十个“乱臣”同心同德?

以及其他文章

李商隐,此生你到底要什么?

春分,是用来惆怅的么?

雪纷飞的夜,你想起了谁?

都说王维用诗画画  其实他还用声音写诗

在你们的月全食里看日全食

三伏天,爱ta就带ta吃热汤面吧

谁说立春了,现在明明还是冬天!

立春到生肖换 VS 年初一换生肖

你知道的介子推是假的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