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2021届毕业生们做了一个调研,结果发现......

毕业啦

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被推向风口浪尖,“云答辩”、“云毕业”、“云应聘”,师生们都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在与困难做斗争,作为2021届(17级)学生的辅导员,近期在班级同学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2021届学生已经嗅到些许紧张气息,这是好事,因为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内在的动力,能够让大家更认真对待即将来临的大四生活。但调查结果同时也呈现部分学生存在心理过度紧张、自我认知偏差、就业目标模糊等状况。

01

不确定的环境下,化焦虑为动力
很多同学表达了一个相似的观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带来不确定的未来,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产生焦虑”,这个观点是现实的,也是真实的,也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的。无论你是在校生还是职场人,这种“不确定”打破了前期既定的计划,打破了我们的“舒适圈”,重新制定计划或走出舒适圈是需要勇气的。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如买书在家复习考研、返校租房参加实习、寻找线上实习等等,适应力不强的同学便陷入焦虑状态表现为纠结疫情何时结束、纠结自己在家的效率不高、纠结工作难找研究生难考。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先尝试去接受这件事情,作为居家隔离便能参加抗疫战争的大学生们,我们确实已经非常幸运了。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生产、生活在逐步走上正轨,全民行动,疫情防控也在走向常态化。我们的心理防疫也要走向“常态化”,从最初的抗拒慢慢走向适应,从“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不顺利的事”转向“这种不顺利的事情是要教会我什么”的思考,多多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尝试通过与同学、家长、老师沟通的方式进行解压,化焦虑为动力,实在难以解决的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02

考研or就业,化迷茫为行动

进入职场还是继续深造,又是困惑很多大三同学的一个问题。受到疫情影响,就业环境变得更加严峻,研究生进行了扩招,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考研,选择就业还是考研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人云亦云,毫无思考的跟风行动只会让自己陷入迷茫。

调查数据显示所带班级有超过50%的同学选择考研,其中约有40%的同学还没有想好要报考的院校,总结考研同学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1)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家中没有书房、弟弟妹妹或父母会打扰等;(2)没有良好的自律性如会困乏懒惰、自控力差、学习效率低等;(3)缺乏专业指导如缺少专业老师指导、学习无从下手、考研资料较少等。学习环境很重要,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在校去图书馆安安静静的读书,寒暑假在家安逸的放松,因此考研同学要根据家中实际情况做好相关计划,可充分利用起早晨或晚上不易被打扰的整块时间进行复习,同时关掉手机等电子设备,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做好了计划便坚持下去,半学期时间足以让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质的变化。现在很多公众号做考研经验分享,大家想要了解的信息通过网络便可获得,也可咨询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长学姐们。

梳理了计划就业同学现有的一些状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信心不足如实践经验较少、工作技能掌握不足等;(2)存在现实矛盾冲突,如想参加实习又要兼顾网课、家乡实习资源匮乏等;(3)目标期望较高,如找不到心仪工作、理想工作竞争较大等。对计划就业的同学来说在兼顾好日常课程的同时要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为了实习丢了学业,最后无法正常毕业。一份精美的简历、一段流利的自我介绍、一套简单、大方的职业装都是可以准备起来了,然后尝试去找找兼职或实习。越是信心不足越鼓励踏出第一步,一次被淘汰、两次被淘汰,但第三次应该就会被录取,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信心是在一点点的成功中积攒起来的。心仪的工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首先,每个同学要对自己心仪的岗位有个正确的定位,工作的价值除了用金钱评价外还可以用自己可否收到获得感来评价,通过工作一方面要解决经济问题,还应该收获到一个不断优秀的自己。其次,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精气神儿,也许心仪的公司竞争比较大,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实习生做起,慢慢积累能力和资源,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职业巅峰。

03

冲出困境,化抱怨为效率

调研过程中,接收到了部分同学的“怨气”,例如,很多的同学提到一点为“学校事务性工作太多,占据了复习时间”,填报此项的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干部,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如社团干部、班级负责人、学生会成员等。学习和工作的冲突貌似是一直都存在的,即使日常校内上课期间,总有学生干部抱怨学生会工作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是否选择做学生干部,要用对立与统一的眼光去看待,时间与精力的冲突是一方面,工作与学习可相互促进又是另外一方面,但是既然选择了任职便选择承担了职务背后的责任,“怨气”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唯有调整好心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用更少的时间更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特殊时期,每个人都会遇到新的困难与挑战,其实这也是人生必要的一次挫折教育,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内在潜力,引导我们学会化危为机,更深刻的领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文字/杨凤美(上海商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