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102岁逝世:富贵十五代的世族家训
5月16日,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噩耗,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宗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他一生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数不胜数,纵贯东西。
在西方,有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等。
在东方,有日本美秀美术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他一生荣誉无数,几乎囊获了包括建筑业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内的各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在1993年,布什总统更是为他亲自颁发了代表美国最高荣誉的自由奖章。
贝聿铭可谓是全世界的建筑从业和爱好者的精神图腾,被尊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先生的一世伟业,是不可辩驳的璀璨夺目、厚重深远。
这一切卓绝成就的由来,除了卓绝的天赋,和辛勤的付出,不被人广泛所知的,还有自500年前明朝开始,十五代名门望族的教育底蕴。
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贝氏家族却一直富贵至今,诞生了无数的显贵名流,而贝聿铭当之无愧的是富十五代、贵十五代。
他耳濡目染,所接受贝氏家族教育的观念,塑造了自己一生伟大。
而他将观念的传承,让后代所受益,将延续贝氏一脉的荣光。
所以,就让我们一同探究贝氏家族教育的奥义。
告慰贝老,也审视自己,如何以源远流长的教育,福萌后代。
德国著名作家波姆,曾深入和贝聿铭有过一次谈话,整理出书《贝聿铭谈贝聿铭》。
在访谈中,贝聿铭深情回忆了祖父贝理泰对自己的教诲,提到了祖父在他八岁时,谆谆告诫他对待事业要“全力以赴”。
幼小的贝聿铭牢记心底,化作了一生的座右铭。
贝理泰对孙儿的言传,不是无根之木,“全力以赴”也是自己的砥砺而又辉煌的创业感悟。
早在二十世纪初,贝理泰便觉察到中国古老票号形式,已然走向了衰亡。源自于西方的银行模式,才是未来的金融发展方向。
设定了打造中国的银行目标,他倾情了后半生的心血,在上海创立商业储蓄银行,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银行家之一。
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引入西方的一些“奇淫巧技”,可想而知的阻力巨大,但是贝理泰等一众有识之士,顶住了压力,实现了家族乃至国家的“从无到有”。
这也为儿子贝祖诒在金融业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贝祖诒,也将“全力以赴”这条家训更加的发扬光大。
1915年,他调入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为了尽快的打开工作的突破口,融入到当地社会,一到广东,就发奋练习粤语。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硬生生把一口吴侬软语掰成了广东官话。
他调往香港分行经理任上,锐意改变服务形象,改革取款汇兑手续和方法,吸收了大量外汇资金,获利丰厚,成为了侨汇转汇内陆的枢纽行。
就职中行上海分行期间,殚精竭虑分析国内外金融经济现状,提出购买中国政府在国外发行的外币公债建议。获批后均存于伦敦银行,可随时提供向外国代理银行作融通资金的担保,极大缓解了中行外汇资金不足的困难。
1932年,他以中国银行代表的身份,倾力配合财政部部长的宋子文的“废两改元”改革,推动了中国币制改革,促成了中国货币史上的重大进步。
因此,在祖父和父亲的身教下,贝聿铭事业的几个重大转折点,如肯尼迪图书馆项目,均有准备的评估形势,根据业主的需求,作出了有效的回复和调整,从而中标,做到有的放矢的“全力以赴”。
从贝聿铭家族的家训“全力以赴”,可以得出,这一条箴言,并不是死板并机械的偏执。
认不清楚形势,在一条路走到黑的全力以赴,不是贝氏的传统。
更多的,来自于对形势和环境的充分调查和判断,一旦做出了评估后,便投入所有的“全力以赴”,将所有的细节做到极致,从而达成目标。
综合下来,“谋而后动,全力以赴”,则是贝氏家族留给后人创业的最好法宝。
贝氏家族始于浙江,到了明朝中期,移居于苏州。
始祖贝兰堂以行医和中药为生。
到清朝乾隆年间,一代代的稳中求进的传承,贝氏将祖业发扬光大,成为苏中四富之一。
俗话说:“诗书传家、行医济世”。
贝氏家族因医药发家,也因医药,和诗书结下聊不解的渊源。
贝氏自始祖开始,对读书的重视无以复加,要求晚辈子孙,无论男女都必须上学。
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在少年时,便得秀才头衔,20岁成为苏州府学贡生。他曾经入仕京城,并在苏州参政。
他对儿子们的传经授业,可谓是不遗余力,哥哥贝祖善毕业于北京高等实业学校电气系,曾留学日本;弟弟贝祖诒毕业于苏州大学唐山工学院。
第三代的杰出代表贝聿铭,世人皆知,他先后曾在世界顶级的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求学深造。除他之外,如贝祖善的女儿贝聿玿,也就读女子专科大学,成就为一代书画名家。
到了第四代,贝氏的开枝散叶下,更是有很多投身了在哈佛、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
贝聿铭曾经在访谈中说过,他在上海读中学,那里的许多新思想使他受益不少,接触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
他感慨:“上海当时在盖十几、二十和三十层高的大楼,我因此喜欢上了建筑”。
正是少年时期,在上海的求学经历,让他萌生了对建筑艺术的憧憬。从而设定成了自己一生追求。
贝氏家族诗书教化的成效,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需要顺应潮流和形势,如果永远拥抱的是故纸堆,读书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储备,必将后劲乏力。
贝氏家族在以读书为家训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更在乎的,是知识和环境,对孩子思想的碰撞,寻找他们爱好和天赋的那个支点。
所以,才会有子孙后辈,百花齐放的盛况,而不是死守祖业,顽固以医药为生。
引导孩子有兴趣的读书,往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发展,是留给后辈的宝贵经验。
在苏州,有一则关于贝氏家族,流传两百多年的轶事。
话说家族始祖贝兰堂,有一位长孙贝和宇,在一天的夜深时分,遇到了强盗前来家里打劫。
听到动静的贝和宇连忙起身,在逃亡的生死关头,还不忘将同行托付代销所得的金银细软打包带走。
自己身家财物却没有兼顾分毫。
回来以后,不出所料,自家的财物被洗劫一空。
但怀里同行的代销金银,却如数归还了对方。
如此德行,上门的顾客多的踩破门槛,生意想不红火都难。
贝氏至第七代发家后,时任家主贝慕庭,也将家族积善积德的风气更加光大,每到灾年,他专门设立义仓施,放粮救灾民;同时再拿出自家的存粮,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捉襟见肘的市民。
贝慕庭重病,焚烧了价值几万两白银的欠条、布施了大量财物给穷苦百姓。
他端坐太师椅,微笑说:“我心里再没什么牵挂,可以暝目了。”
便洒然离世。
薪火相传的道德仁义,塑造了贝氏家族传人的高贵品格。
也让他们在收获人们交口称赞的同时,得到了满满的尊敬与爱戴。
祖父贝理泰,才会郑重对年幼的贝聿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的这番话,看似是在讲德行对国家的治理,如套用在家族传承和延续上,同样的适用。
无论是管理国家还是家族,以道德礼仪为纲领,就像北极星一样,虽然岿然不动,但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作为第三代领军的贝聿铭,很好继承了家族的传承。
1974年,贝聿铭首次归国后,便力排众议,阻止了故宫周边高大楼房的设计和建造,保护了纯粹的历史原貌。
之后,为祖国先后设计了中国银行总部、香山饭店。
2002年,不顾85岁的高龄,亲自操刀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家乡的父老,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产。
道德传家的隗宝,正是如此。
让子孙后辈,充沛了使命感和道德因子,这一股正能量,无疑是传承基业的最好的动力源泉。
古话说,“富不过三代”。
仅仅以财富传家,而没有配备的,对后辈的教育,最终的结局便是回归到三代前的源点。
苏轼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便是活生生的,贝氏家族的辉煌写照,也是浓缩古人智慧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
就让我们,从贝老家族的过往中汲取养料。
从我们开始,富过15代!
本周微课
最简单、最健康、最轻松的瘦身方法,收获超模身材+嫩白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