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中国古代的“五礼”分别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北宋的《政和五礼新仪》对历史上的“五礼”做了修正,这是有关社会礼仪规范的法令。《夷坚志》多个故事提到士子不葬父会有很大麻烦,“葬父”正是“礼”的范畴。
【原文】
明年春,梦父归家,公全问何年当得贡。曰:“有冥司主簿,正掌文籍,乃吾故旧,尝取簿阅之,汝三舍中无名,至科举始可了耳。”又云:“汝知朝廷已行五礼否?”对曰:“不知。”又杂询家事甚悉,语毕,其去如飞。是年八月,始颁五礼新仪,士人父母未葬者,不许入学。公全悟父言,是冬襄事,至丁酉岁升贡,谓梦不验,既而无所成。宣和辛丑,罢舍法,复行科举,乃以甲辰登科。
【白话语音文字版】
杨公全(名朴)是资州(现四川资中一带)人,他父亲在宋徽宗政和癸巳(政和三年,1113年)年去世,一直没安葬。第二年春天,杨公全梦到父亲回家来,他问父亲自己哪年能获得贡生(举人)资格?父亲说:“有位阴曹地府的主簿正掌管着科举功名的文籍,他是我的老友,我曾经麻烦他拿文簿看过,你在三舍中是没功名的,只有等到重开科举考试,此事才能有着落。”父亲又说:“你知道朝廷已经开始实行五礼了吗?”杨公全回答:“不知道啊。”杨公全随后又很详细的询问了父亲很多家中杂事,聊完之后,父亲像飞一样的离开了。那年八月,朝廷颁布了五礼新仪(有关社会礼仪规范的法令),其中有一条:“读书人父母去世尚未安葬者,不许入学。”这时杨公全才领悟父亲梦中所说,那年冬天,他安葬了父亲。等到丁酉年(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杨公全终于获得升贡资格,心想这跟父亲说的梦还是对不上(梦中未说他得到升贡),之后,杨公全在功名路上一直无成。宣和辛丑年(1121年,宣和三年),朝廷停止实行三舍法,重新恢复科举考试,结果杨公全在甲辰年(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登科。【祥宏点评】:三舍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内容,其本意要通过推行学校教育代替科举考试,以外舍、内舍和上舍的方式选拔人才,优才(上舍上)可不经科举考试直接授官,推行一段时间后,朝廷又恢复了用科举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个故事就讲到了这个背景;中国古代的五礼分别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北宋《政和五礼新仪》指的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颁布的礼仪规范,对历史上的“五礼”做了修正;在《宋应辰》这个故事中也提到了杨公全,两个故事互相佐证,他正是在甲辰年(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登科,而且名列前茅;《夷坚志》多个故事提到士子不葬父会有很大麻烦,有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如《不葬父落第》),“葬父”正是属于“礼”的范畴,杨公全的父亲给他托梦的主要目的就是暗示他要安葬父亲;升贡或说得贡,指的是地方上的士子获得到京城参加省试的资格。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7-以《夷坚志》简析“定数”-现场交流)
(参考音频:来自“祥宏谈夷坚”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