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观察|如何看待“北清交”毕业生扎堆教培工厂?

先来张图,这是这两天微信里刷到的热帖“那些清北毕业生,回到了教培工厂”的截图,不少自媒体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都提到,名校毕业生去教培机构的根本动机只是因为初期看似高耸入云的收入,但作为名校毕业生该有的国家、民族、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却不知去了哪里?!

说得不错,可是一落地的实践呢?就像是你种的玉米质量好,但周边都在用速生玉米,你的好玉米还没有上市,你却已经饿死。现实的教育场景是资本涌动之下,清醒的人有几个。大潮退去时就知道有几个罗永浩,可问题是大潮如果持续太久的话,罗永浩们说不定都上岸了。

清明出门踏青,“惊喜”发现“学而思”、“精锐”在不少二三线城市建立起教培中心了,当地人还说这个中心以前可是文化馆什么的,开业时来了不少人呢。所以你说,资本的力量大不大!

个人观点,现在的教育需要解决的是孩子们能不能自己学习,就像孩子们能不能学会自己吃饭一样。80后都经历过小学一年级炼字、罚座、家校联系本签名的苦,回过头来看其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规则与家校合作意识,就像现在教孩子自己吃饭,筷子怎么用是规则,一家人一起用餐是集体精神,食不言寝不语是传统文化与人格塑造。

我们都知道,可我们都装着不知道。既然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对于北清交天之骄子们的选择,又有什么权利吆五喝六呢?回到今天的主问题:“北清交”毕业生扎堆教培工厂如何看待。个人的答案是教育成本是一个家庭的必要支出,这个想必大家都认同,如果你愿意陪孩子一起成长,这里就是用时间作为成本支付孩子的学习成本,如果你愿意花钱去教培,这里就是用金钱直接支付孩子的学习成本,不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这些都是成本。资本看到的是金钱效益,而我们也对此甘之如饴。不过孩子的成长毕竟不是简单投入产出投资组合,教育还是要用心做的。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回继续聊ESL和PB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