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黄珊珊:老师,我可以要个拥抱吗?
老师,我可以要个拥抱吗?
中山市第一中学/黄珊珊
“老师,我可以要个拥抱吗?”提出如此请求的是高三男生小嘉,在广二模考试前一天提出。
小嘉是我跟进了很久的孩子,心理医生诊断为“焦虑症”,在定期就医复诊,最近医生还加大了药量。小嘉会因为很多生活细节、琐碎小事纠结不定,在高三高强度的备考生活中,过得可谓是极其艰难,躯体的焦虑反应也时常出现,呼吸加快、胸闷、头晕都会有。他固定每一到两周预约我同一时间辅导,时常出现即便预约好了时间,也要反复确认的情况。中间有一次我因为家中有事和同事换班,导致小嘉的焦虑情绪加重。
基于以上,在被提出“拥抱”要求那一刻,我内心上演了冲突大戏:我该答应他吗?是移情的表现吗?本来定期的辅导我已经感觉到有些频繁,自己也一直在反思我对于小嘉的帮助度其实很有限。但卡在广二模前夕,我的拒绝会不会导致他出现过激的身心反应呢。纠结过后,我尽量平静了语气语调,轻松地询问小嘉“为何想到要'拥抱’呢”。小嘉解释说感到最近很辛苦,想要从我这里获取些力量。我“爽快地”先答应了小嘉,“没问题啊,你先去考试,周四我们再说”。
小嘉走后,我罗列了和小嘉的辅导历程,同时在反思其中的原因,思索“移情”的可能性。如果小嘉是个女生,“拥抱”就完全不是个问题。但小嘉是男生,而且是带着上述问题的青春期男孩子,提出和女老师拥抱,我把这看作是敏感问题。当然,或许是我多虑了,带着心理辅导师的警觉,我将小嘉的情况作为本月科组案例研讨的个案,科组同事对我也进行了“同伴督导”。不论是否是移情,都有必要借助这件事对小嘉和我的咨访关系进行梳理和澄清,我原本担心的小嘉的情绪化和过激行为,可以提前做出一些努力进行减缓和调整。
小嘉如约来访,在讲了很多他考试中的情况后,小嘉突然发问“老师,心理辅导都有督导师,你们有吗(小嘉平时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会自学相关知识,对一些心理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我回应“有的,读书的时候频率比较高,高一级的导师督导,工作后同伴督导”。我顺势提到“上午我们科组还进行了一次案例督导,这次由我提出案例,其实我提出的就是你的情况(说明按案例督导时是隐去姓名的)”。小嘉非常感兴趣,想知道我谈到的是他的哪些方面。我告诉他我对和他的辅导历程进行了梳理,同时抛出了一个疑问给同行“当来访者希望可以和咨询师有一个拥抱,他是基于什么提出请求?如何解读?”小嘉听罢,缓缓地解释说“在考试前一天的周末,在家里看刘嘉教授(小嘉的偶像,对刘嘉教授的观点无比认同,之前曾多次探讨过如何正确看待刘嘉教授或者其他心理学者的观点问题,效果不佳)的直播,他提到拥抱可以给人想象不到的力量。我非常感激黄老师对我的帮助,所以就想着和老师拥抱一下,也算是给自己能参加完广二模考试的奖励”。
我内心松了一口气,不仅仅是因为小嘉的解释,更是因为我看到小嘉平静地状态,在解释“拥抱”的时候一如以往谈论别的问题时,不紧不慢。对我不是移情,也不是爱慕,只是基于他的视角下的表达方式。松下一口气的同时,我还是希望能理一理和小嘉的咨访关系。顺势进行自我暴露,其中提到“我个人感觉对你的帮助很有限,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看待我对你的帮助的呢?”
这次和小嘉的沟通非常顺利,结束的时候,小嘉问“那老师可以拥抱一下吗?”“当然!”拥抱了下小嘉,说了句“加油,照顾好自己”,还外加一个击掌“老师送你一个击掌,希望我们以后用这样的方式传递力量!”
在敲下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其实这个谈话过程中很多地方仍然做得不好,有不少可以抓到的“点”我都忽视了,过度专注于“拥抱”事件。于我来说,仍然是我的专业素养不足,学生没有把拥抱看作多么敏感的事情,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看到了“敏感性”固然好,但应对起来也要体现专业性、引导性。借此提醒自己,专业成长丝毫不敢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