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贵 | 孝义文化四题(下)
往期回顾
▼ 点击收听 ▼
作者 : 武立贵
三
许石青与孝义戏曲之乡
许石青、张思聪是孝义的剧作家,我没接触过,但我看过张思聪,省晋剧院总导演温明轩,(杜村人),他们创作的戏剧遗集。也看过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士星先生著作的《山西戏曲研究》,他是温泉阜家社人。现在许石青的戏剧专集也正在编辑出版。对于戏剧创作来说,这是孝义人的骄傲和光荣。
戏剧属于有很强的地域性,很有语言特色的文化精品。戏剧创作较小说,诗歌等难度更大。戏剧创作鼎盛于我国的元代杂剧和词曲,距今近800年的历史。考戏剧的舞台艺术形式,尽可囊括服装,脸谱、武打、招式、唱腔、角色,布景,文武场,剧种也各有千秋,因此说能写剧本的人不太容易,孝义近五十年间,却有过这么多写戏的名家,这是孝义文化底蕴的展扬和继承。
文史载,至清末民国初年,孝义有名有姓的皮影班社,就有上百家,他们的足迹遍布晋、陕、绥数省民间。自解放初,皮影班社的艺人,多数加入正式剧团,皮影在孝义逐渐冷落。但在孝义将碗碗腔皮影搬上舞台,演出现代戏,古装戏,是一大创举。至今国家保护的稀有剧种,这是孝义人努力的结果。并且有侯丕列,武永虎,武海棠,武俊礼等人,不断地为孝义皮影摇旗呐喊,要保留这一文化艺术产品,我们就不能不挖掘皮影的演出形式,表演艺术,剧作内容。
如果早一百年,称孝义是戏曲之乡,当之无愧,现在未必。倘若许石青,张思聪,温明轩,这些剧作家是800年前的人呢?他们可能与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王实甫齐名。我以为孝义的这几位剧作家,他们受时代的影响,创作的《三上桃峰》,《柳树坪》,《孝河新曲》等现代戏,1963年前后曾红极一时,如实地反映了一个典型的时代,也创作了一段真实的戏剧舞台的历史。他们在戏剧创作的荒原上辛勤地耕耘过,称得上是孝义戏曲之乡的骄子。霍锁昌,梁镇川等剧作家,从1989-2000年经十多年时间创作了《风流三部曲》,两度晋京,享誉京华,在孝义戏剧史上又达到了一个高峰,以后孝义戏剧如何发展,就拭目以待了。
四
孝义书法与金石碑文
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下堡镇下卫底村的村头水渠里,见到民国年间晋绥军师长楚西春写下的一块碑文,属魏碑楷书,碑宽约二尺余,却无人保护问津。但我知道楚西春的书法当时是很有名气,且还属于当时山西的政界要人。民间却不懂得收藏此碑。
这几年孝义书法界给我的印象是,在市委政府的支持下,个人书展每年举办,先后见到张梦文,冯朝元,武岚根的书法集,孝义书法界如日中天,给人以受宠若惊的感觉。其实近年来我对汾阳,交城,文水的书法界也耳有所闻。举一例,汾阳市图书馆文化活动广场前,修一碑廊供人观赏,几十位书法家的笔墨碑刻,多为行草,独民国年阳城举人秦光龙的一付楷书对联苍劲有力,我连他的名字记得都忘不了。另五台山碑林公园,刻出现代书法家近百人的书法,却没有一个人能胜过乾隆皇帝写的一通行书碑文,这又是为什么?
就我所知,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贴,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贴,及魏碑贴,《神策碑》贴,都是取自古代遗留下来的碑文,成为教材,这些碑现在西安碑林公园。因此我以为一县一域之中的名书法家,首先应注意撰写本地的碑文,后人可考还可用。但作为遗世的碑文,除过自己呤诗作赋的,还是楷书多。尤以牌匾为盛。为什么我们说书法是金石碑文?因为传至今日,最早的文字是钟鼎文,石鼓文,然后是碑文,笔力工整多是刀刻一般,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方块字。前两年,我们家族整户,就因武正伟楷书在孝义获过一等奖,十几块碑文均为他写,他只是个农民,初中文化,说明书法的功码还是在楷书,老百姓也喜闻乐见,能排上用场。现在经济好,刻碑的人多,我还主张,立碑的人,和撰写碑文的人,书写的人三者从职务到地位,应讲究相配,如冯济川举人的墓志铭,由“华北第一枝笔”赵铁山楷书,时间不是百年,碑已成为珍贵文物。孝义书法界崇尚楷书的人还能站得住脚的,尤以张万程先生的楷书为最,在太原见得也不少,但在孝义却很少看到张万程先生的书丹,实为一大憾事。
原载于《孝义风采》2006年第三期